放射状的道路从圆形广场向外延伸,如同展开的扇面;四通八达的干线与放射道路相互衔接,将城市各个区域串联;以不同色彩标注的功能区块,让居住、商业、工业等分区一目了然……
这是一份承载着特殊历史背景的城市规划图——《“新京”都市计划用途地域分配并二事业第一次施行区域图(1932)》。这份规划图所记录的,正是当年日军侵占长春后,对这座城市的殖民规划构想。图中的每一条线条、每一处标注,都暴露着日军对中国领土的觊觎之心与掠夺意图。
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览的二楼展厅内,这张规划图前始终围着一圈驻足的参观者。有人俯身凝视,手指轻轻划过“新京”的标注;有人举起手机拍照,想要留存这份镌刻着苦难的历史证据。人们的目光在线条与文字间流连,仿佛正与那段沉重的岁月进行着无声对话。
与寻常展览不同,此次吉林省近现代史展更像一位专业的历史“解码人”。它不仅将这份规划图与老照片等并置陈列,更融入了多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跳出“旁观者”的身份,成为历史的“亲历者”。
“‘九一八’事变后,在汉奸熙洽的配合下,日军长驱直入,侵占长春及省城吉林……”吉林省博物院讲解科讲解员崔玉卓站在规划图旁,用沉稳的声音为参观者还原那段黑暗历史。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次年3月,日本扶植清逊帝溥仪成立伪满洲国。长春被定为伪满洲国“首都”,改称“新京”,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为何偏偏选择长春?崔玉卓的讲解揭开了日军背后的精心算计:“当时长春地广人稀、资源丰富,便于日本对东北的经济掠夺和农业移民;从地理位置看,长春位于东北中心,战略地位重要,交通便利,铁路运输网四通八达,利于日本掌控整个东北。”
政治环境上,长春相对“空白”,与沈阳、哈尔滨相比,长春的奉军势力较弱,苏联的政治影响较小,更利于日本建立统治秩序。
此外,这里优越的地质条件也是日本看重的一点。长春极少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是日本人心中理想的“安全”土地。
这一点,也得到了学者的印证。
“日本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一位日本学者在描述日本人生存环境时,曾写道:‘中国有句俗语叫“稳如泰山”,可日本却连脚下的土地都不稳定。’”对于崔玉卓的介绍,吉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刘信君深以为然。
本次展览并未止步于还原历史,更通过对规划图的深度解读,引导参观者思考历史背后的意义。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从苦难中汲取守护和平的力量。”展柜前,一位中年参观者驻足良久后轻声说道。这份规划图,既是这段历史最鲜活的注脚,更如同一面镜子,让每一位参观者在回望历史中,读懂和平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