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把“思政引领力”摆在“六力”之首,集中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属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以其丰富的资源、多样的形式和便捷的传播,为高校思政工作注入了新活力,成为塑造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新征程上,必须积极发挥网络思政的强大引领力,大力构建青年愿参与、能内化、可持续的沉浸式话语生态,从创新表达方式、数字技术赋能、强化情感连接、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让党的创新理论持续充盈网络育人空间。
创新表达方式,增强网络思政教育吸引力。当今世界,互联网深刻重塑着社会交往形态和信息传播格局,成为青年群体获取知识、交流思想、塑造价值观的主要场域。激活网络思政教育生命力,必须构建一套契合青年心理特征、生活经验与审美偏好的话语表达方式和体系,实现政治话语向生活话语、宏大叙事向个体叙事的有效转化。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生动讲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伟大故事,深刻回应青年成长发展的现实关切,确保创新表达承载的是有思想深度、有精神高度、有情感温度的优质内容。另一方面要高效利用各类技术手段、工作机制推动网络思政教育效能的发挥。按照“大思政课”理念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整合优质资源,形成工作合力,积极培育和引导青年网络意见领袖、校园“网红”等,鼓励他们成为主流价值的“同龄传播者”,用他们的“微言大义”影响和带动更广泛的青年群体,并通过持续创新的表达方式和教育方法,让党的创新理论和主流价值观在网络空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获得广大青年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为实现民族复兴凝聚更加磅礴的青春力量。
数字技术赋能,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精准性。加强网络思政建设,就要积极顺应数字化发展时代潮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不断更新升级思政教育理念、方法、载体、手段等,更好地把网络空间建设成为凝聚共识、争取人心、汇聚力量的新空间。一方面,要精准把握青少年网民的心理特点、思维特征和阅读习惯,根据不同年龄群体心理发展阶段特点制定相应的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分层分类、因人施策”的智能推送机制,实现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从而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另一方面,要深耕青少年网民活跃聚集的网站平台,特别是社交媒体,灵活运用直播、短视频、动漫等融媒体形式,打造更多青年人喜爱的思政品牌。如精心组织策划“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等大思政课专题栏目,吸引广大青年参与互动,不断引导青少年网民自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强化情感连接,提高网络思政教育亲和力。思政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与共鸣。只有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形象化的情感叙事,才能形成深层次的情感认同与行为转化。要从就业、婚恋等青年人感兴趣的话题着手,以鲜活案例解读理论,结合短视频等形式,关注青年人的现实需求,回应成长困惑,直击青年人心灵,让思政内容贴近生活,引发情感共鸣。持续挖掘生活场景中的情感载体,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青年日常学习生活场景,潜移默化引领青年成长。如鼓励学生记录身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事,用真实的生活片段替代抽象的理论说教;组织“思政微景观”创作活动,让学生用摄影、短视频等形式捕捉校园里的红色元素、文化符号。探索构建跨群体的情感共同体,打破思政教育中“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二元对立,通过群体互动实现情感共鸣。如创新搭建“师生共话”平台,组织教师分享青年时期的理想追求与成长困惑,让学生感受到教育者的真实情感与人生经验;开展“朋辈思政”计划,选拔优秀青年学生担任“思政联络员”,以同龄人视角组织线上分享会、主题讨论等活动,以同辈影响力带动情感认同。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网络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开展,离不开一支具备深厚教育理论基础、熟悉互联网技术和网络文化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队伍建设是确保网络思政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也是从“流量”到“留量”转变的重要支撑。一是加大对现有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培训应涵盖互联网技术应用技巧、网络文化特点与发展趋势、网上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等多方面内容。二是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加入其中,鼓励高校根据实际需求开设相关专业,着力培养既懂思想道德教育又精通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开设网络思政教育、数字媒体技术与思政教育融合等跨学科专业和课程,为网络思政教育领域输送新鲜血液。三是高度重视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间的交流合作,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借鉴。积极打造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交流平台,方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随时交流心得、分享资源,共同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水平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