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不能带上飞机的充电宝,最后都怎么处理呀?”6月28日民航局新规实施后,不少旅客在长春机场安检口提出这样的疑问。如今,随着一套全流程闭环处置体系的高效运转,这些“特殊行李”的去向有了清晰且安全的答案。
“您这个充电宝没有3C标识,按规定不能带上飞机。”在长春机场T2航站楼安检前端充电宝预安检处,安检员刘洋向旅客解释着新规。在旅客选择自弃该充电宝后,安检员将充电宝放入专用防爆罐。她告诉记者:“新规实施初期,每天旅客都自弃很多不符合规定的充电宝,我们会立即标注日期和数量,与航站楼管理部的同事做好交接,确保每一块都不‘走失’。”
这些充电宝,随后会被送上一辆特殊的“转运专列”——由普通垃圾车改造而成的铁皮运输车。“车厢四周都是加厚铁皮,能最大程度隔绝燃爆风险。”负责转运的闫中宝每天需要用推车将这些充电宝转运三次。他还介绍说:“每天下午2点半转运到空港公司专业回收车一次,其余两次转运的充电宝将被放置到空港服务公司办公专用暂存区,等待进行二次转运。”
据悉,新规实施初期,长春机场每天需要处理的充电宝达1000多个。长春机场运行控制室副经理张弢介绍,为妥善处理这些充电宝,机场航站楼第一时间提升安全配置,强化防火能力,配备了水基灭火器48具、5升容量应急水桶55个、防火手套55双以及防火钳等关键应急设备,分散到机场的各个重点区域,构筑起一道快速响应防线。“目前,每天大概需要处置的充电宝已下降到400多个。”
在长春机场空港服务公司办公区的暂存区,记者看到24个2米多高的存储柜整齐排列。“每块充电宝都要检查确认关机才能入柜。”管理员刘宝介绍。储存间不仅配备专业灭火器和应急水桶,同时,还安装监控、烟感器和精密空调,恒温恒湿,满足充电宝的储存条件,确保安全。
吉林机场集团空港服务公司环境管理专员付尧说:“安全工作没有缓冲期,为确保一线人员面对突发情况时拥有快速、规范的处置能力,我们对保洁、手推车服务在内的相关岗位员工进行了专项应急能力培训,内容涵盖充电宝特性认知、异常识别、初期火灾扑救及安全转移等关键技能,将风险扼杀于萌芽。”
最终这些充电宝会被具备危险废弃物处置资质的环保公司“接走”。“自7月4日起,我们与环保公司签订协议,对方免费提供转运服务。”付尧指着台账本表示。三方签字确认的交接记录,从运送放、接收方到处置方,每一步都清清楚楚。目前已处置3.2万块充电宝,总重量达7.2吨。“通过规范流程,既消除了安全隐患,也实现了环保处理。”
从安检口的规范收纳,到专用车辆的安全转运,再到专业机构的合规处置,长春机场用全链条管理,给了旅客一个放心的答案:自弃的充电宝,正沿着“安全通道”得到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