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辽源战俘营里的历史记忆

本报记者 赵蓓蓓 庞智源 姜雨佳

9月2日,当人们回望1945年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的历史瞬间,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赠予温莱特、珀西瓦尔两位中将的签字笔,始终是这段记忆里的特殊符号。鲜为人知的是,这两位曾在太平洋战场被俘的盟军高级将领,战俘生涯的最后一段时光是在辽源市二战盟军高级战俘营中度过的。这段往事也成为中国战场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生动印证。

秋日的辽源,微风拂过城市街巷。二战盟军高级战俘营旧址展览馆内,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展示的战俘名录中,34个名字精准记录着1944年12月至1945年8月的特殊岁月——彼时,这里作为日军“奉天俘虏收容所第二分所”,秘密关押着来自美国、英国、荷兰的盟军战俘,其中不仅有温莱特、珀西瓦尔两位中将,还有另外3名中将、4名少将、7名地方长官等高级军官及18名勤务兵。“日军为掩盖罪行,投降前销毁了大量罪证,让这段历史尘封了60余年。”讲解员指着复原的营房与地基遗迹说。如今,这些遗存仍能让人直观感受到战俘们被严密监视、遭受折磨的艰难处境。

时间回溯至1942年,太平洋战争初期,盟军陷入战略被动。1942年4月,美菲联军在菲律宾战场陷入绝境,总指挥温莱特中将为避免更多士兵伤亡,在弹尽粮绝后被迫向日军投降;随后,日军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巴丹死亡行军”——约1.6万名战俘在押送途中惨遭残害。温莱特等高级军官们又登上卫生条件恶劣、传染病肆虐的“地狱之船”,辗转台湾花莲、玉里、木栅等战俘营,最终于1944年12月被转押至当时的伪满洲国西安县(今辽源市)战俘营。“从热带到东北的冰天雪地,他们不仅要忍受零下几十度的严寒,还要面对饥饿、殴打与繁重劳役。”今年69岁的退休老党员付亚斌第一次参观展馆时,被史料里的细节深深震撼,“资料显示,温莱特原本一米八八的身高,被解救时体重还不足90斤,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战争对生命的残酷碾压。”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迎来转折。随着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日军防线迅速崩溃,辽源战俘营的盟军战俘也迎来解放曙光。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美军立即启动“北美红雀行动”,6名营救队员乘B-24运输机空降沈阳,却因当地日军未接获投降指令短暂被俘。经与日军交涉确认战俘位置后,8月19日,队员霍尔雷斯与拉马尔终于抵达辽源,见到了形容枯槁的温莱特中将。8月24日,这些被关押近三年半的战俘乘车离开辽源。当时正值东北雨季,泥泞的道路让车辆频繁陷坑,沿途的中国农民见状,纷纷主动上前帮忙推车。“没有中国农民的帮助,我是不可能回到美国的。”温莱特后来在回忆录中写下的这句话,成为中国民众以朴素善意支援反法西斯战争的温暖见证。

如今,辽源市二战盟军高级战俘营旧址展览馆已成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解码二战东方战场历史的重要窗口。馆内的“空中翻书”设备,可详细查阅16名盟军高级战俘的生平履历;幻影成像技术则还原了温莱特在战俘营中的内心挣扎——他曾因投降自责不已,却不知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民众早已将他视为英雄。吉林卫视纪录片《重见天日》也曾聚焦这段历史,通过镜头让更多人知晓辽源战俘营背后的故事,让这段跨越国界的反法西斯记忆得以传承。

夕阳西下,战俘营旧址的岗楼静静矗立,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平凡的岁月。9月2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回望“密苏里”号上的签字笔,也回望辽源战俘营里的坚守与互助,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细节,更是为了从这段东方战场的记忆中,读懂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守望相助,坚定守护和平的信念——唯有铭记过去,方能走向未来。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