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东北风

战地黄花分外香

□王洪东

初夏的阳光直射脸颊,微风不燥,云朵飘逸,我跟随省作协“追寻红色足迹,书写抗战精神”创作采风团,踏上了这片被鲜血浸透过的土地。连绵起伏的山上,树林在阳光下泛着耀眼的翠绿,像一册打开的史书,每一棵草木,都镌刻着永不褪色的记忆。

通化县兴林镇一带曾荒无人烟,被称作大荒沟,后因当地林业资源丰富,更名为兴林。这里,山坡草地、田野、河滩,遍地生长着婆婆丁,此时正值黄花盛开时节,金灿灿的,结了籽一吹到处飞。

采风团来到兴林镇宣传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阵地“河里抗联老家”,设计理念源于和平鸽的主体建筑映入眼帘,从印章广场、靖宇广场行至楼顶的“观山台”,沿着观山台内侧的仿真实景沙盘,边走边聆听讲解员介绍,杨靖宇将军带领抗联将士浴血奋战、勇敢杀敌的呐喊声以及冒着枪林弹雨冲锋的悲壮画面,立刻浮现在脑海。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英雄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着人类前行的道路。抗联将士们不怕牺牲、舍身为国的红色足迹,便是这样一段光辉的历程,是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白家堡子是兴林镇的一个村屯,在“死难同胞纪念碑”前,采风团集体肃立,面朝纪念碑三鞠躬,随后由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1936年7月,日本侵略者以讨伐为名,在这里屠杀了平民百姓400余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白家堡子惨案。百姓手无寸铁,鬼子血腥屠杀,听来痛彻心扉。据说幸存者李忠昌虎口逃生,此后余生便生活在此纪念碑旁,他声泪俱下向后人讲述那段屈辱历史,告诉大家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在光华镇马鹿沟抗联密营遗址参观调研时,见到一位看上去像年近七旬的老人在讲解,从碾压粮食的磨盘,再到土垒石搭的藏粮处,为我们一一揭开密营的神秘面纱。顺着他所指的方向,大山深处还有多处密营遗址,俨然成为研究东北抗联历史的重要实证。他带领我们来到位于背阴山坡的藏粮处遗址旁,这里林木葱郁,还能看到当年抗联战士垒搭起来的石块。众人观察着最粗的那棵树,此树至少有80余载树龄,它见证了苦难岁月与辉煌年代。当有人问起老人的年龄时,他乐呵呵地说已经85岁啦,是光华乡原乡长,在家乡这片热土上,他向前来参观的人们义务讲解抗联历史。老人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人们纷纷投来羡慕和祝福的目光。就在我们将要上车返程时,他还快速地从不远处的院落里拿来几件“宝贝”让我们瞧瞧,均是已生锈掉渣儿的小刀锯和小铁锹,老乡长说这些都是当年抗联战士自己动手做成的工具。他恭恭敬敬地将这些物品摆在地面上,人们驻足观看,不时拿起来细细端详。透过曾经战火硝烟的岁月,这些物件虽沾满铁锈,却仿佛在熠熠发光;物件虽小,却在观者心中树立起荣耀的丰碑。

走进杨靖宇烈士陵园和东北抗联纪念馆,一幅幅珍贵的图片资料呈现在眼前,令人仿佛穿越时光隧道,看到杨靖宇将军指挥抗联军队纵横驰骋疆场、抗联战士爬冰卧雪与日本侵略者顽强斗争。我们在崇敬中缅怀抗联先辈的丰功伟绩,在红色资源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奋进力量。

一路采风一路感动,重峦叠嶂,满目青翠。抗联红色足迹,是历史的印记,也是精神的传承:只要意志不倒,信念不动摇,就没有跨越不了的艰难险阻。一路发现一路感怀,抚今追昔,继往开来。在这片热土上,抗联精神的传承正如田野里的“绿黄金”蒲公英一样,花开夺目,开枝散叶,秋去春来,永远盛放。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