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辽阔的黑土地上,活跃着一支特殊的科技志愿服务队伍——吉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专家服务团。这支队伍由200余名教授、500余名博硕研究生以及50余名本科生组成,他们扎根乡村,以技术帮扶践行奉献精神,用创新服务诠释志愿初心。近日,该团队荣获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称号,成为科技助农领域的一面旗帜。
八月,位于长白山脚下的靖宇县蓝莓园迎来了丰收季,成片的蓝莓树上挂满果实。这些寒地蓝莓已进入全国多家大型商超,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果”。这一成果,得益于2021年吉林农业大学吴林教授带领志愿者团队的进驻,手把手指导农户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他们白天系统记录作物数据,晚间则开设田间课堂,为农民讲解先进种植理念。“以往农户分散经营,产量低、品质不稳定,收益有限,”吴林教授说,“如今依托良种良法,每亩至少可实现20%的增收。”2024年,靖宇县蓝莓种植面积已达4万亩,总产值突破3亿元,受益农民超万人。
在公主岭稻渔科技小院,师生志愿者将科技服务融入日常点滴。他们与农户同吃同住,协力攻克小龙虾养殖中的各项难题。2025年春季,团队创新推出“小龙虾苗种中间培育技术”,成功提升苗种成活率。他们还自主研发了专用饲料并配套创新养殖模式,实现每公顷增收约1300元,技术推广面积近10万亩。清晨下田采集数据,傍晚为农户开展培训——这种“把实验室建在田埂上,把技术服务送到炕头”的志愿模式,为黑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科技创新与志愿精神深度融合,科研成果便迅速转化为农民手中的真金白银。在和龙桑黄科技小院,以李玉院士为首的志愿专家团队长年驻扎一线,攻克桑黄规模化种植技术,研发出十余种深加工产品,创造产值2.5亿元,并辐射延边州9镇22村及多地,桑黄已成为吉林特色产业。
而在辽源市龙山区,科技志愿者赋能蛋鸡养殖的实践同样令人振奋。通过吉林龙山蛋鸡科技小院志愿者们的支持,当地合作社实现了从“高投入低效益”到“高效益可持续”的转变。小院示范转化高效新型饲料添加剂、无抗饲料等国家发明专利,制定了辽源市第一个地方标准,带动合作社年产蛋3500吨,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
田埂上的志愿服务,既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力,也培养了懂农业、爱农村、为农民的新时代人才。在桦甸桦牛科技小院,研究生赵宝鑫兼具科研助手与志愿者双重身份。每天清晨,她跟着专家开会学习,上午检查牛群健康状况,下午为养殖户解决实际问题,晚上撰写技术报告——这样充实的志愿服务实践让她深感收获巨大,“这里给了我专业知识、论文素材和职业方向。”
梨树玉米科技小院则进一步将志愿服务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由40名师生组成的科技助农小分队,不仅创新种植技术、编制标准化规程,还牵头成立联合社、组织高产竞赛,通过“科技小院+推广站+农户”模式,累计培养100余名致富带头人,培训农民超2000人次。
在志愿服务中育人、在奉献实践中成长的模式,有效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正如服务团一位带队教师所说:“我们培养的不仅是农学专家,更是志愿精神的传承者。”这些年轻人带着科技小院的志愿服务基因走向各地,让奉献之花绽放在乡村振兴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