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东北抗联精神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杨靖宇、赵尚志、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是“千千万万抗联将士的杰出代表”,要求我们“要把抗联的历史发掘好、研究好、宣传好”。吉林作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东北抗联精神深植于这片红色热土。回顾东北抗联英勇抗战历程,讲好抗联将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流血牺牲的奋斗故事,研究好、阐释好东北抗联精神,不断强化精神传承,对于激励广大干部群众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凝聚振兴发展力量具有重大意义。本期振兴访谈我们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就此展开深入探讨。
访谈嘉宾:
张洪兴 中共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二级巡视员
王宜田 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
韩 冬 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永远镌刻在吉林人民记忆中。回顾东北抗联14年艰苦斗争史,您认为与全国其他抗日战场相比,最独特的历史境遇和斗争特征是什么?这种独特性为东北抗联精神的形成奠定了怎样的基础?
张洪兴:东北抗日战场与其他战场相比,具有艰苦性、长期性、残酷性、复杂性、独立性、国际性等特征。一是艰苦性。东北自然环境特殊,冬季时间长,抗联将士们经常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生存和战斗,“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就是当时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敌人严密封锁,抗联将士无衣无食,只得以吃草根、嚼树皮、喝雪水、啃马皮果腹。很多时候,部队所需的粮食棉衣是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东北抗日武装就是以当代人类难以生存的条件,进行着历史上罕见的残酷战争。二是长期性。二战中,中国是战斗时间最长的国家,而东北地区是中国战斗时间最长的地区。东北抗联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反法西斯部队中,抗敌最早、时间最长、坚持最久、牺牲最惨烈、斗争最艰苦的一支英雄部队。三是残酷性。九一八事变前的日本,政治、军事、经济均居世界前列,日本侵略军是经过严格法西斯军事训练的正规部队,装备精良,给养充足。东北战场上,日本法西斯在军事上“讨伐”,经济上封锁,文化上摧残,组织上破坏,手段之凶狠、残暴和毒辣举世罕见,致使东北的抗日斗争异常残酷。四是复杂性。一方面,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正经历第二次国内战争,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却展开疯狂“围剿”;另一方面,东北抗日战场上既有党领导的东北抗联,又有大大小小的抗日义勇军和山林队,如何对待这些部队、采取怎样的方针政策,党和抗联队伍需要不断实践、探索和积累经验。此外,东北党组织曾由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双层领导。一度,东北缺乏党中央统一领导,也未建立起统一军事指挥机关,东北抗联长时间与党中央失去联系,使得东北各地区、各部队间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认识不同,从而出现分歧和复杂局面。五是独立性。14年艰苦斗争中,东北抗联外无援军,未获国民政府任何金钱和物质支持,完全是独立奋战。这种情况下,东北抗联仍一直坚持到全国抗战胜利。六是国际性。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旗帜下,中、朝、苏等国人民面对日本帝国主义这个共同敌人,一致团结,并肩作战,生死相依,谱写了感天动地、团结御侮的英雄篇章,东北抗日战场因而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重要构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东北抗日战场也具备抗日斗争时间最早、最长、最惨烈的鲜明特征。这些特征的存在为东北抗联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直接且深刻的现实基础,使其精神内涵具有鲜明的“东北特质”。
东北抗联精神是抗联将士在抵御外侮时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斗争品格和作风精神等的集中体现。新时代,我们如何从更高层次和更广视野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内涵、独特价值及其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张洪兴:如何从更高层次和更广阔视野理解东北抗联精神,我认为应突破地域局限,将其置于中华民族精神、中国革命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华民族发展大局及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历史使命中去定位。
东北抗联精神是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在东北大地上培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并非只是这一地区孤立的地域斗争精神,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国共产党人高尚品质、优良作风、革命风范、坚强意志、精神风貌等的集中展现。
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对东北地区的重大贡献,更在于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以及民族精神传承弘扬的“独特支撑作用”。它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充分彰显了党为了人民利益不怕流血、勇于牺牲的价值取向。这不仅体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更深深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伴着实践的深入不断加强。
东北抗联精神是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力量源泉。它不仅有助于激发东北人民干事创业热情、增强创新发展意识,还能唤醒东北人民顽强拼搏精神,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力。要在理解掌握核心内涵基础上将其转化为“破解时代难题、服务国家大局”的实践力量,持之以恒推动其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鼓舞和激励东北人民发奋图强、开拓进取,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抗联将士们以铮铮铁骨御强敌,用血肉之躯筑长城,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构筑起东北抗联精神的不朽丰碑。您能否结合具体历史背景,为我们描绘一下这些抗联英雄的“群像”,为深刻解读抗联精神,阐释抗战这个民族叙事的宏大主题奠定基础?
王宜田:东北抗联的历史就是一部英雄的战斗史和牺牲史。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没有哪支部队像东北抗联这样付出如此之大的牺牲。经常有人以“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抗联将士的巨大牺牲和斗争的艰苦卓绝,抗联英雄身上顽强的革命精神让毫无人性的日本侵略者都感到绝望。
抗联英雄并非单一的个体形象,而是由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群体共同组成。从军事将领到普通战士,从文化界精英到根据地群众,从情报员到交通员,从成年百姓到少年儿童,从男同胞到女战士,几乎涵盖社会各阶层。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为国奉献、不怕牺牲的信念和不畏强敌、血战到底的民族精神。在这个伟大群体中,杨靖宇、赵尚志、童长荣等一大批民族英雄的名字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们是抗联的“灵魂”,其不屈的意志、斗争的精神吸引和凝聚着更多抗日力量加入其中。
抗联的存续离不开东北民众的支持,他们是英雄“群像”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民们冒着被日军屠杀的风险,为抗联传递消息、藏匿物资;猎户主动为抗联当向导,帮助部队躲避日军“围剿”;一些妇女组织“抗日救国会”,缝补衣物、照顾伤员,用女性的坚韧搭建起“军民连心桥”。
抗联英雄们不但为领土主权完整、中华民族尊严、中国人民解放而战斗,更为将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与侵略者殊死搏斗,充分展现了忠贞报国、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奋斗意志,军民一体、生死与共的鱼水情深,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这些英雄的事迹和其身上体现的伟大精神,共同构成了抗战民族叙事的重要篇章,也为当代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筑牢民族自信根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滋养。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新时期,我们应如何发挥区域红色资源优势,把这段历史、英雄事迹及英雄们背后的精神特质、历史选择、时代启示等内容挖掘好、研究好、宣传好,进而通过个体叙事还原抗联斗争全貌,激发公众对这段历史的关注与研究热情?
王宜田:吉林作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留下了抗联英雄们无数的战斗遗迹痕迹。如靖宇县杨靖宇殉国地、磐石红石砬子根据地等,白山黑水间留存着众多抗联根据地、密营、战斗战场、烈士牺牲地、会议会场等遗址,这些红色资源为我们深入挖掘东北抗联历史提供了实证资料,成为建设红色文化和开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
如何充分发挥这些红色资源作用,推动抗联历史、抗联英雄事迹的研究传承?一方面,可以探索“全省一盘棋”工作机制,以地市级行政区为龙头,以县级行政区为具体建设区,围绕建设东北抗联遗址遗迹的核心区、中心区、特定区,统一制定规划及标准,由各市、县具体执行,并充分发挥专家学者作用,避免史实不准、重复建设。另一方面,要用抗联英雄事迹引导和激励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成长进步、培养为国奋斗精神。要让地方党史、军史和英雄人物进入教材,成为重要教学内容,让东北抗联历史和英雄形象在青少年头脑中扎根;为青少年打造红色教育“实景课堂”,将地域内抗联遗址遗迹资源改造为“沉浸式教学基地”,设计“重走抗联路”“雪地露营”等体验课程,在实地实景中提升教育质效;推动红色文旅发展,打造“抗联精神研学之旅”,将抗联英雄故事有机融入其中,让红色教育从“单向灌输”变为“多元体验”,达到对全社会进行红色教育的目的,同时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新时代,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一种经过特定历史和现实历练的文化形态,以其特有的感召、引领、激励和净化作用,启人心智、涤人心泉、催人奋进。我们该怎样深度挖掘抗联红色资源,让其成为培根铸魂的“源头活水”?如何在守正创新中弘扬和传承好东北抗联精神,更好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凝聚振兴发展力量?
韩冬:东北抗联艰苦斗争史,不仅是吉林大地的红色记忆,更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极具分量的“精神坐标”,是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凝聚振兴发展力量的“精神富矿”。我们应着力寻其“根”、理其“脉”、凝其“魂”,在“守正”中把握精神内核,在“创新”中激活时代价值,努力让抗联文化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振兴实践走去,真正成为培根铸魂的“源头活水”。
具体实践中,一是坚持以“史料实证”夯实精神根基。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重要指示要求,积极推动各级档案馆联动,系统梳理东北抗联、杨靖宇将军等权威性、典型性原始档案资料,探索打造“红色档案”主题教育课程,力争通过“实物+影像+解读”等方式,让“冰天雪地里的抗争”转化为可见、可感的历史细节与场景,使尘封档案成为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活教材。二是以“学术研究”提升精神高度。进一步深耕抗联红色资源,细化研究方向,深化理论研究,努力形成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让抗联精神阐释既有历史温度,更有理论高度。三是以“文献挖掘”活化红色记忆。充分发挥抗联相关文献的历史佐证、精神传承作用,将散落各处的东北抗战珍贵文献、抗联历史资料梳理集成、编撰成册,为更好地回顾历史、活化记忆、传承精神、凝聚力量奠定基础。四是以“基因解码”激活情感认同。深度解析东北抗联精神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及形成过程,比如从抗联“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中,解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时代要求;从抗联“军民鱼水一家人”的群众路线中,解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这种“基因解码”,将抗联精神从“历史记忆”转化为“现实指引”,用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形式,激活情感认同,让抗联文化真正深入人心。
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守正”是根基,“创新”是活力。要大力推动抗联精神传承传播从“静态展示”向“动态体验”转变,从“课堂讲授”向“沉浸式感悟”升级。一是积极打造“沉浸式课堂”,让精神“可体验”。如通过全息投影、情景再现、时空对话等技术,“穿越”到林海雪原,亲眼见证杨靖宇将军最后的战斗和坚守,通过这种由感官震撼到灵魂洗礼的教学方式,让抗联文化成为直抵心灵的精神震撼与鲜明记忆,真正推动东北抗联精神入脑入心。二是创新打造“融合式”传承模式,让精神“可践行”。坚持“红色教育+”的融合思路,推动抗联文化与生态文化、汽车文化、黑土文化、冰雪文化等深度融合,让精神传承与实践锻炼同频共振。比如,依托相关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组织中草药文化体验活动,带领参观者在认识长白山中草药的同时,感悟抗联将士用草药疗伤、在艰苦环境中保持斗争韧性的精神;围绕吉林省“三地三摇篮”红色资源,大力构建覆盖全省的体验式学习线路,走进一汽、长光卫星等企业,感受吉林发展成果,思考“抗联精神如何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通过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悟、穿越时空的情感碰撞、多维立体的精神洗礼,让抗联文化从“静态资源”延伸到“动态实践”,更好地推动党性修养的深层浸润、灵魂的不断升华与境界的持续提升,真正实现知行合一。三是构建“分层式”针对性教育,让精神“可感知”。努力提升教育针对性,面向领导干部、青年人、中小学生等不同群体,构建分层分类的教育体系。针对领导干部,建立健全东北抗联艰苦斗争与执政能力建设相关教育体验活动,引导其从抗联精神中汲取“攻坚克难、担当作为”的智慧;面向青年人着重开发抗联青年家国情怀相关专题,激发其“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针对中小学生开展“重走抗联路”红色研学活动,通过徒步、露营、模拟战斗等体验,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进而用“分层精准传播”的实践探索,持续增强红色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
文字整理:李玉鑫 李雪晴 罗天初
统筹策划:田文广 宋育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