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发表题为《牢记初心使命 开创美好未来》重要讲话时提出,要“坚持开放包容”“在人文交流中相知相亲,在经济合作中鼎力支持,携手打造立己达人、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文明百花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倡导以人为本,强调“要继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书写不同历史文化、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和平和睦和谐相处的璀璨篇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尤其是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
专业化、国际化人才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对诸多全球性治理难题,依靠某一种文明的知识与价值体系单独应对很难解决,只有充分借鉴不同文明的智慧成果,才能更有效地应对时代对人类的挑战。国际化人才肩负着增进世界文明交流、消弭人类文明隔阂的重要责任,而高校作为产生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传承和传播文明的关键场所,专业化、国际化人才培养和交流的重镇,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立足国际发展趋势和国情、校情,超前谋划、科学布局,持续探索新时代下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学生适应国际大环境和解决全球化问题的能力,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社会化进程,与时俱进地为国家培养应对全球新变局的复合型人才,并引导其积极参加文明对话活动,促进人类文明互鉴互通,在不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美美与共,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综合能力。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扎实而全面的知识体系,这既包括对本专业领域的深入理解,也包括对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掌握。具体来说,首先应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学科前沿知识和专业技能,其次是在各自学科和行业与国际同行进行对话、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同时还需掌握多种语言、熟悉世界不同文化、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在语言与文字所承载的沟通、交融使命愈发凸显的当下,尤其应深刻认识语言这一了解世界、促进不同文明交流的工具属性,努力成长为通国别、善交流的“多语种+”国际化人才。为此,应进一步厚积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学养,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武装自己,从人类文明百花园中掇菁撷华,传播芬芳,促进多种文明形态的交互融通。
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奠定人才根基。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全力推动国内高校与其他国家高校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机制,通过互派留学生、学术交流、合作办学、科研合作等,在教育中践行文明交流互鉴,积极培养文明交流互鉴的行动者,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加入我国倡导的全球文明对话“朋友圈”。作为全球文明倡议的发起者、文明对话的组织者,新时代的中国需要培养储备更多的国际化人才,以此更好地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在彼此成就、共创未来中共同迈向现代化。一是强化共建共育,构筑国际化人才培养高地。统筹谋划、科学规划,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用好合作办学这个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最为深入、最具实质性的形式,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不断突破自身局限,实现自我提升,快速适应数字化高速发展带来的知识体系重构、国际竞争加剧带来的新格局转变、产业链持续升级带来的人才培养需求,全力探寻人才培养新路径、新方案,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强大助力。二是着力培养更多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和国际组织人才,提升人才全球治理能力,要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国别与区域研究及国际组织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构建跨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坚持“以我为主”,搭建国际化人才交流合作平台,重视人才引进,加强人才交流合作,注重让本土人才走出去,积极了解国际学术前沿信息,与世界一流大学机构开展实质性的交流学习,加强与国际组织的深入合作,更好地实现国际化人才互联互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人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