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

4万件民俗文物绘就民族团结画卷

本报记者 祖维晨

走进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玻璃展柜里的赫哲族鱼皮服纹理清晰,朝鲜族农乐舞面具笑意盈盈……4万余件民俗文物,无声诉说着东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故事。近日,该博物馆荣获“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

思想铸魂,把稳民族团结“定盘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抽象的概念,要让每一件文物、每一场展览都成为理念传播的载体。”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馆长艾春明的话,道出了团队的共识。自2014年开馆以来,该馆始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将其融入顶层设计、展览策划、教育活动及学术研究全链条。

依托东北师范大学深厚的东北史学术底蕴,该馆在研究中厘清历史脉络,在展览中讲清民族交融。2023年,成功获批“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同时作为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省内中小学生、机关干部、社区居民超10万人次,成为各族群众感受东北民族交融历史的“文化客厅”。

文物活态,搭建文化交融“连心桥”

该馆打破“文物静态陈列”的传统模式,打造了“东北古代民族民俗”等3个基本展区及“红山文化”等专题展区,让千年文物“活”起来。这些展区通过丰富藏品和史料,系统介绍东北地区各族系、民族的演变与融合,以及历代中原王朝的管辖过程,构建了宏大的历史图景,展现了东北地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历史支撑。

2023年,该馆与长春市民委共建“长春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新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列展》和《党的民族工作主题展》等专题展览,通过精心设计和多媒体互动,将抽象理论具象化,使参观者沉浸式感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内涵。“以前觉得民族历史离自己很远,现在站在这里,仿佛能触摸到先辈们交融共生的温度。”前来参观的长春市民徐翠莲说。

免费开放300天以上、年接待观众12万人次,近5年组织157场民族文化活动,接待32个港澳台大中学生冬夏令营……一组组数据背后,是该馆打通文化传播“最后一公里”的不懈努力。如今,该馆已成为各族群众了解民族文化、增进民族感情的重要窗口。

学术赋能,夯实事业发展“压舱石”

“这些桦树皮器皿,不仅是鄂伦春族的生活用具,更反映了他们与汉族、回族等民族在贸易往来中的文化互鉴。”在该馆研究室里,工作人员正围绕馆藏文物展开讨论。作为学术型博物馆,这里始终以严谨的研究为民族团结叙事“立根铸魂”。

“近5年,我们在学术研究领域成就显著,承担着国家层面重大科研责任。”据艾春明介绍,该博物馆研究人员发表论文28篇,完成《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吉林卷》上卷编纂任务,累计承担国家级、省级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4项。“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民族学、历史学理论,更直接为我省民族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

从文物陈列到活态传承,从学术研究到社会教育,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用10余年坚守,让4万件藏品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串联各民族情感的纽带。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征程上,这里正以更生动、更鲜活的方式,书写着新时代东北各民族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崭新篇章。“我们要让4万件文物继续‘说话’,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艾春明坚定地说。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