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长春市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A6、A7栋的吉林省近现代史展。步入展厅,拾级而上,二楼第九部分——“新中国成立初吉林省的全面建设”展区里,首次亮相展览、由长春理工大学提供的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实物,正在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等科研人员的珍贵老照片组成的展板前,静静陈列着。白炽灯光下,红宝石激光器反射出温润的光芒,与对面墙上奠定光学事业的基石“八大件”的画面,遥相辉映。
1961年9月,一束橘红色的光从吉林长春发出,照亮了中国的激光史。据长春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英焕介绍,这台红宝石激光器的出现仅比国外晚1年多,它在结构上使用了前所未有的创新设计,效率更高、性能更优。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早期掌握激光技术的国家之一,打破了西方技术的封锁。
说到这台仪器,除了研制者、当时长春光机所的科研人员王之江和邓锡铭外,不能不提的一个重要人物就是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时任长春光机所所长、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院长王大珩先生。
正是他胸怀祖国,高瞻远瞩,勇担重任,使得中国在激光技术起步阶段便紧跟国际步伐。红宝石激光器的研制成功,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体现了一代科学家“为国铸器”的伟大精神。
1951年1月,中国科学院任命王大珩为仪器馆筹备委员会副主任,主持筹备工作,考虑资金、气候、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之后,最终把建馆地址选在长春,开启了新中国的光学事业。
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克服诸多困难,终于,1953年,仪器馆的熔炉烧得通红,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熔制成功!熊熊炉火,不仅熔化了原料,更熔断了中国不能自产光学玻璃的屈辱历史。
随后,第一台高精度经纬仪、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高温金相显微镜……8件具有代表性的精密仪器及新品种光学玻璃研制成功,后来被统称为“八大件、一个汤”,填补了新中国光学领域的空白,使中国光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大幅提升。
此后,王大珩又参与“两弹一星”光学观测设备的研制,主持改装的高速摄影机,记录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珍贵影像;参加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带领团队攻克返回式卫星对地观测相机的技术难题,使卫星成功带回清晰地面图像;与3位科学家倡议提出对我国高技术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著名的“863计划”,促使发展高科技成为实现我国科技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时光飞逝,悄然间,中国光学事业蒸蒸日上。这是以王大珩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科学家默默耕耘的结晶。他们肩负起时代使命,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将光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化为国家实力的象征。
如今,当人们驻足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现场的这台红宝石激光器前,仿佛依然能够感受到它发出的、那份跨越时空的明亮光束,感受到其中涌动着的无限热血和强大力量。
当年的那束光,正沿着时间的脉络,点亮新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