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健康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康养产业是连接经济发展和健康福祉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不断提升国民健康福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科学认识发展康养产业的战略价值与现实意义。康养产业并非传统医疗或养老概念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覆盖身心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康复护理、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的综合性产业体系。其核心在于以“健康”为终极目标,以“养”为具体手段,满足人们从生理到心理、从生存到发展的全方位健康需求。首先,发展康养产业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直接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的迫切期待,通过提供多元化、高品质的健康产品与服务,能够切实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其次,康养产业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作为横跨一、二、三产的复合型产业,康养产业产业链长、辐射范围广、带动性强,能有效推动健康制造业、健康服务业、健康农业、文旅产业、人工智能等多个产业协同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再次,发展康养产业是优化国家健康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多侧重于“治已病”,而康养产业强调“治未病”和“促健康”,注重前端预防、中端治疗、后端康复的有机衔接,有助于推动我国卫生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可以补齐健康服务链条中的预防和康复短板,助力构建更加完整、高效的健康服务体系,减轻医疗卫生系统的压力。我们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康养产业的重要性,将其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进行统筹谋划和系统推进。
构建完备的健康服务体系,夯实康养产业发展基础。构建健康服务体系是一项关乎国家发展、民族未来和人民幸福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以需求为导向,完善多层次服务供给。精准对接不同年龄、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健康状况人群的差异化需求,内容上应涵盖健康管理与促进、疾病预防与控制、中西医结合医疗、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心理健康服务、体育健身、健康环境营造等各个方面,形成无缝衔接的服务链。强化资源整合,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医疗、养老、养生、旅游、体育、食品、互联网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与资源跨界整合,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服务联动,促进“医养结合”真正落地。同时,推动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健康服务平台,实现服务的精准化、便捷化。要以科技为驱动,强化核心支撑能力建设,加大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数字健康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发展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健康设备、远程医疗、智慧养老产品,用科技更好赋能健康服务,提升服务的可及性和智能化水平。加强标准体系建设,规范行业有序发展。康养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亟须建立科学、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包括服务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评价标准等,明确各类服务的准入门槛、服务流程和质量要求,切实保障行业迈向专业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道路。要以人才为根本,夯实行业发展基础,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强在职培训,提升医护人员、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养老护理员等各类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化康养人才队伍。
系统谋划推动,促进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康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亟需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协同发力。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引导。各级政府应将康养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专项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空间布局,同时持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厘清各部门职责,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合力。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产业发展生态。落实和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康养机构给予税收优惠、补贴或政府购买服务等支持。创新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康养产业发展的信贷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准入门槛,营造公平、透明、便捷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投身康养产业发展的热情。三是促进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积极推动康养与文旅、教育、体育等产业的融合,催生健康旅游、健康文化、健康体育等新业态、新模式。聚焦优势资源,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区、特色小镇和示范项目,着力形成质量优、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持续释放康养产业发展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