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师重在铸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要求,为加强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为破解师德师风建设难题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展现出的一种道德追求和专业精神。用教育家精神涵养高尚师德师风,既是建设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的必由之路,也是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深刻理解弘扬教育家精神对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总结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教育家精神不是抽象的道德符号,而是源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师道精神的优良传承,是对教师职业精神的凝练与升华。其中,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鲜明标识,强调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情怀升华为当代教师的家国担当;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直指师德建设的核心要义,与《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对教师言行的规范要求相一致;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为师德师风建设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强调教师应深谙教育和学生成长规律,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教师提升道德素养和教育能力的必然要求,强调要通过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提高自身视野、思想境界和教学水平;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教育家精神的基本要素,强调用仁爱之心、奉献精神护航学生健康成长;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将师德境界提升至文明传承的高度,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中强化师德育人功能的导向相契合。总之,教育家精神中蕴含的教育情怀、专业坚守、创新意识、责任担当等,正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要求所在。必须以此为引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将教书和育人深度融合,以德立身立学,以德施教促学,成为师德崇高、业务精湛、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型教师。
强化思想铸魂,以教育家精神锚定师德建设的价值坐标。教育家精神的本质是对“教育何为”“教师何为”的深刻回答,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涵养师德师风,首要任务是通过思想引领,让教师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价值追求。一方面,通过开展“教育家精神溯源”等专题学习,引导教师将教育家们的经典教育思想融入个人成长和教育事业中,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另一方面,需强化时代价值引领,将教育家精神与“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要求相结合,通过师德论坛、教育叙事分享会等形式,让教师在交流中明晰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有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要求,更应立足时代需求,树立以教育家般远见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目标。
强化专业赋能,引领教师在提升专业素养实践中践行好教育家精神、厚植师德师风。教育家精神既包含崇高的道德追求,也有精湛专业素养的要求。师德师风与教育教学能力对教师而言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相互促进。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智慧、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均体现了“师德与师能相统一”的理念。实践中,要以“教育家”视角创新教研体系,打破“重知识传授、轻育人研究”的传统模式,学习借鉴教育家们因材施教的方法,在集体备课、课例研磨中探索德育与学科教学融合路径。创新打造师徒结对、名家引路等机制,邀请具有深厚教育情怀与丰富实践经验的退休老教师、学科带头人担任青年教师的“成长导师”,通过“跟班听课”“教学设计指导”“育人案例复盘”等方式,将教育家精神中的专业坚守与育人智慧传递给青年教师,帮助其更好地实现“以己之能,育学生之才”的教育目标。
强化长效保障,让教育家精神成为师德师风建设的源头活水。一是坚持制度创新。要将教育家精神的培树融入教师管理全过程,在教师资格认定中增加认知测试,在教师招聘中强化理想信念考察,在日常管理中推行师德表现动态监测。二是加强文化培育。打造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为重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元素,如设置教育家雕塑、悬挂教育家名言、举办教育家纪念活动等,让精神内涵可视化、场景化。建立师德师风典型选树机制,定期评选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师德标兵,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文化氛围。三是强化相关理论研究。持续加强教育家精神与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开发针对性培训课程和资源包,构建分学段、分学科的师德表现评价体系,为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树立良好师德师风奠定基础。四是加大政策协同。政策协同是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师德师风建设合力的重要途径。要将弘扬教育家精神、涵养师德师风纳入教育发展规划,与“双减”政策、教育评价改革等重大教育决策相衔接,形成政策合力,以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努力培养更多的“四有”好老师,让教育成为充满爱与智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