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方到站珲春站”的播报声响起时,长春理工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戴舒霆知道,属于她和这座边陲小城的故事悄然开始了。
自2021年学校申请成为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新增实施高校以来,截至目前,已有3届共11名成员先后奔赴珲春市第六小学校开展支教服务。这群青年学子,带着专业知识与青春热血,扎根边疆教育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以爱为光
筑牢支教育人根基
前往服务地前,长春理工大学团委专门为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开展了教育实习培训活动,围绕如何做好教学设计、如何听评课等服务学校的需求开展教学技能培训,引导支教团成员在教育教学中寓教于乐,为学生树立成长成才的榜样标杆。培训结业仪式上,校团委书记杨晰策动情地说:“记住,你们站在讲台上的样子,就是‘未来’在他们心中的样子。”这番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们即将踏上的边疆教育之路。
研支团成员戴世玲的课堂上经常设计各种各样的英语小游戏,全班绝大部分同学都十分积极参与其中,但有一位短头发大眼睛的小女孩从来都是默不作声。不只是英语课,其他课堂上她也会这样。于是,戴世玲以补习作业为由,单独留下小女孩谈心,得知她和爷爷奶奶住,家里没有人会管她的学习,从班主任处还了解到她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于是,戴世玲更加关注小女孩,早读时总会不经意地点名让她领读简单的句子;作业本上,红色的批注里多了星星贴纸和加油画框……在戴世玲离开学校的那天,小女孩偷偷在其口袋里塞了一张纸条,里面写着“戴老师,谢谢您!”现在这张纸条仍然被戴世玲好好地保留着。
以学铸魂
点亮理想信念灯塔
“他们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孩子们前行的路。”珲春市第六小学校校长金丽红看着教室里志愿者与学生们互动的场景,感慨地说:“这些年轻人用爱与责任,为边疆孩子编织了看向世界的窗口。”
每隔一周的周三下午,当阳光斜照进珲春六小的教室,孩子们总会准时围坐在投影屏前——这里有《觉醒年代》中“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热血场景,有长津湖冰雕连“冻僵不折腰”的英勇事迹,更有支教团队员们精心打造的“追光课堂”。他们用亲身经历,讲述大学生活,讲述老校长王大珩为国家科技进步、人才培养作出卓越贡献的故事。“我要成为像王爷爷那样的人!”听到孩子们话语,支教队员们湿润了眼眶,他们知道,老校长的故事穿越书本,化作了孩子们眼中的星光,边疆的土地上正孕育新的追光者。
“我能为这里带来什么?”这是戴舒霆来到这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作为队长,她提前做好了年度工作计划,在队友们的齐心协力下,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首次设立理想信念微课堂,定期针对不同学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依托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系列爱国主义教育……这些生动的课程设计,不仅让抽象的理想信念变得可触可感,更激发了孩子们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当下,“追光课堂”正携手珲春团市委以珲春市第六小学校为中心,在市内其他学校中轮流开课,让这份教育初心在更多校园里生根发芽。
青春赋能
绘就边疆振兴多彩图景
在“一眼望三国”的珲春,多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第25届西部计划志愿者公星皓站在杨泡满族乡小学的教室里,轻点鼠标,一段充满趣味的动画短片就在大屏幕上播放开来。
画面里,朝鲜族姑娘跳起欢快的长鼓舞,蒙古族少年策马扬鞭驰骋草原,赫哲族渔民讲述独特的渔猎文化,生动还原了各民族的生活场景。短片结束后,公星皓又拿出了精心准备的PPT,与学生们分享民族团结的故事。“同学们,我们虽然穿戴不同的民族服饰,说着不同的语言,但都是一家人!”公星皓的话语真挚而有力。
课堂上,学生们目不转睛,不时发出阵阵惊叹。课后,大家主动分享:“原来每个民族都有这么多有趣的文化,我们一定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志愿者的努力下,民族团结的种子悄然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近年来,长春理工大学研支团以多元实践为笔,在珲春大地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担当。队员们深度参与“中国珲春・密江大麻哈鱼放流活动”,讲解生态保护知识,共同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图景;“温暖送到家”慰问活动的足迹遍及边境村落,队员们手提米面粮油,推开困难家庭的木门,陪老人唠家常、帮孩子补功课,临走前悄悄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塞进老人掌心……
正如戴舒霆在工作日志中所写:“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是鱼苗跃动的水花,是老人眼角的笑纹,是家访路上被露水打湿的裤脚——我们走得越远,离‘希望’就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