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监局日前发布《中药生产监督管理专门规定》,对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实施审批管理的中药材、实施备案管理的中药提取物等中药的生产监管提出新要求,主要聚焦中药材源头质量和生产的关键环节,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鼓励企业进行生产改造升级,推进数智化转型。新规定将于202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中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经验,在维护人民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中药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规范中药生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而其中的核心便是确保“货真价实”。只有确保中药的“货真价实”,才能让中药这一传统瑰宝在现代社会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共同推动中药产业的规范化发展,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货真”是中药生产的基石。中药的疗效依赖于药材的品质,只有道地的药材,才能发挥出应有的药效。然而,当前中药材市场鱼龙混杂,一些不良商家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甚至用假冒伪劣药材欺骗消费者。这种现象不仅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利益,也对整个中药行业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要保证“货真”,就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强对中药材种植、采集、加工等环节的监管。建立严格的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确保每一味药材都来源清晰、品质优良。同时,加大对中药材市场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让优质药材能够流入生产销售环节。
“价实”是中药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合理的定价,既能保证生产企业的合理利润,推动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又使消费者能够承受,让中药惠及更多民众。但目前在中药销售过程中,存在一些混乱现象。部分中药材价格虚高,一些企业过度追求利润,导致中药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使得一些患者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低价低质的中药产品,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获取市场份额,扰乱市场秩序。
因此,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中药价格形成机制。综合考虑药材成本、生产成本、市场需求等因素,制定公平合理的价格。政府可以加强宏观调控,对价格异常波动的中药材进行监管,防止恶意炒作。同时,企业也应树立长远发展观念,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来实现合理利润,而不是靠抬高价格或降低质量来获取短期利益。
规范中药生产,实现“货真价实”,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为中药生产营造良好环境。中药生产企业要增强自律意识,严格遵守生产规范,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严格把控。行业协会应发挥积极作用,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组织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行业整体水平。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中药产品,积极举报假冒伪劣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