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健身步道杂草丛生、小区健身器械锈迹斑斑、社区健身房跑步机零部件松动脱落……近期,笔者在一些地方走访时发现,公共文体设施“建起来”后,后续维护机制尚不完善,一些问题因缺乏常态化管理而逐渐显现。
近年来,各地政府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在公园、绿地、小区广泛铺设健身步道、安装健身器材。这些设施本是为民服务的“暖心工程”,既方便居民锻炼,也丰富了百姓业余生活,实实在在契合了群众对健康生活的向往。然而,由于长期“重建设、轻管理”,不少器材已经“带病服役”“超龄运转”,甚至残缺不全、锈蚀严重,埋下重重安全隐患。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使用这些设施的多为老年人,本身反应与平衡能力较弱,“带病”器材极易引发意外,原本的“惠民工程”反而可能变成“毁民工程”。设施荒废不仅造成公共资源浪费,更折射出某些地方在工作中流于形式、敷衍了事的痼疾。
究其根源,“重建轻管”本质上是一种短视的行政思维,把建设视为终点而非起点。项目上马时轰轰烈烈,汇报总结琳琅满目,一旦建成便迅速“降温”,无人负责后续维护。这种“一次性投入”的态度,既反映出部分管理者缺乏久久为功的责任意识,也暴露出将公共项目异化为“形象工程”的政绩观偏差——要的是肉眼可见的建设成果,对后续使用和维护不管不问。
城市建设,从来都是“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健身设施更是如此。要让其真正惠民、不流于形式,必须从机制层面彻底扭转“重建轻管”的惯性。
首先,明确管理主体与责任,建立清晰的维护流程和追责机制,确保每一件器材有人管、及时修;其次,拓宽群众监督渠道,通过公示负责人、开通线上报修平台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共同监督;再次,保障管护资金常态化投入,避免因经费短缺导致维护空转;最后,还应加强公众宣传教育,引导市民爱护设施,携手延长公共资源的使用寿命。
说到底,公共健身设施管得好不好,直接检验着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否真正畅通。它不是点缀门面的装饰品,而是关乎民众获得感、安全感的民生基础。唯有走出“重建轻管”的形式主义陷阱,才能真正让惠民工程贯彻始终、不负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