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评论

“陪伴经济”需行业标准护航

张西流

近日,一段多名峨眉山陪爬队员拉、背、扛、抱女游客协助其登山的视频,引发众多网友关注和热议。有网友质疑这样爬山的意义在哪里,还有部分网友认为这种陪爬存在“擦边”嫌疑。

在社交媒体上,“陪爬”话题的热度居高不下,折射出“陪伴经济”蓬勃发展的现实图景。从陪诊、陪聊到陪爬,新兴的陪伴服务正在不断拓展边界,满足着人们对情感价值与个性化体验的多元需求。“陪爬”服务之所以能迅速走红,本质上源于现代人登山体验的升级需求。对体力有限的游客而言,陪爬者不仅能提供背包、搀扶等体力支持,更通过路线规划、历史讲解、情绪鼓励,让登山之旅兼具效率与温度。对独行游客或亲子家庭来说,有专业陪爬者相伴左右,能有效缓解其安全焦虑,让登山过程更加安心。这种将体力支持与情感陪伴深度融合的服务模式,精准击中了当代人“既要……又要”的消费痛点。

然而,野蛮生长的市场,必然伴随乱象丛生。服务标准模糊导致纠纷频发:有游客投诉陪爬者中途加价、服务态度恶劣,甚至出现收了定金后“玩失踪”的情况;安全风险更如悬顶之剑,若陪爬者缺乏急救能力,一旦登山途中发生意外,责任认定将陷入真空;法律层面也面临挑战,未取得导游资质,却提供讲解服务的陪爬员,可能触碰非法执业的红线。这些问题的叠加,让“陪爬”服务始终游走在灰色地带。

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规则体系的护航。对于新兴的“陪爬”服务,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加快建立职业培训与认证体系,既保障游客的权益,也为从业人员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为此,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与监管机制势在必行。旅游监管部门应牵头制定服务规范,明确陪爬员的从业资质、服务内容、收费标准及责任边界。平台也需承担起审核责任,完善身份认证、服务评价与投诉处理机制,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契约精神是化解纠纷的关键。无论是通过平台交易还是私下约定,双方都应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服务细节与责任划分。此外,强制购买意外险也应成为标配,为双方权益构筑最后一道防线。

“陪爬”服务的崛起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需关注现代人深层的情感需求。当行业标准与人文关怀并进,陪爬员不再只是“体力工具”,而是能提供专业服务与真诚陪伴的“登山伙伴”。惟其如此,这一新兴业态才能真正实现从“野蛮生长”到“规范生长”的蜕变,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