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延边,校园里书声琅琅。在延吉市北山小学的文化长廊前,同学们正仔细观看墙上“延边抗联英雄谱”的故事;走廊另一头,各族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绘制“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画卷……这样生动的民族团结场景,在延边州各大中小学校里随处可见。
近年来,延边州教育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铸魂育人”“文化浸润”“互嵌交融”三项工程,交出了一份民族团结育人延边答卷。
铸魂育人: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进心田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延边被称为‘民族团结的热土’吗?从抗日战争时期各族儿女共赴国难,到新时代携手建设美丽家乡,这里的每一段历史,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注脚。”在延边第一中学的思政课堂上,教师正结合延边本地红色故事,为学生们讲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这样“接地气”的思政课,如今已成为延边州各级各类学校的标配。
为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入脑入心,延边州教育局首先夯实“思想根基”。每年通过“延边教育大讲堂”“青年读书会”等载体,专题培训超5万人次,让各族教师成为民族团结的“先行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等高校,深挖延边各族人民血肉相连的历史基因,构建起“思政课程+学科课程+校本课程”一体化体系,1576堂特色课程覆盖各学段,将“爱我中华”的种子深埋青少年心灵深处。
文化浸润:让共有精神家园“枝繁叶茂”
和雅展厅里互动感满满、稻文化展厅“农味儿”十足、中华礼仪教室彰显“礼仪之乡”底蕴、“齐心书屋”犹如浩瀚书海……走进延吉市中央小学校教学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区让人眼前一亮,不禁令人感叹中华文化在这一方沃土的滋养沁润和传承伟力。
这是延边州实施“文化浸润工程”的一个缩影。秉持“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的理念,延边州教育局以“五有校园”为基本标准,建设完成并命名120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先行校”,296所学校均达到先行校建设标准;秉持“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理念,打造300余个文化长廊、校园景观,推出“中华一脉、同心筑梦”“匠心逐梦”等100余个文化品牌;注重从中华文化的根脉中汲取营养,建立50余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校,连续18年举办“书香伴我成长”读书征文,连续7年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常态化举办中小学艺术展演和铸牢主题演讲,让各族学生在文化熏陶中增进认同,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互嵌交融:让“共居共学”成为生活日常
“我们坚持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原则,从课程学习、居住生活、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努力创造各族师生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条件。”如今,延边州原民族学校新生的单一民族生源比例已降到50%以下,中小学实现100%混合编班;40个义务教育集团、7个普通高中教育集团的组建,更让优质教育资源跨校共享,各族学生“同坐一间教室、同上一堂课”成为常态。
语言相通是心灵相通的基础。延边州教育局先后为原民族学校补充915名教师,组织1176人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举办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覆盖超1.8万人次,协调省教育厅从长春、吉林等地选派261名支教教师,让各族学生在语言互学中增进理解。此外,积极构建学校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一体化育人模式。常态化开展读一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好书、唱一首民族团结歌曲等“九个一”活动;打造“重走抗联路”“透过文物触摸历史”等40余个研学课程,每年组织超15万人次参与“中华情·边疆行”“家乡民俗体验”等活动,学生们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