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当教育部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揭晓,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团队的名字赫然在列时,这支由22人组成的学术队伍,再次用数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印证了思政教师队伍的使命担当。
5年来,在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杨晓慧的带领下,这支团队以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为引领,一边积极推进学科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一边推动教育实践的创新与深化,书写出热心从教、潜心治学、专心育人的时代篇章。
理论创新是学科发展的“源头活水”,团队深谙这一道理,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与应用的前沿阵地上深耕不辍。面向国家意识形态重大战略需求,团队聚焦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阐释、时代新人培育与立德树人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国际视野与比较等主要领域和方向,获立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7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教育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在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出版《思想政治教育前沿译丛》《世界德育名家前沿译丛》《中外价值观教育前沿论丛》系列丛书。
“团队中每位成员都以对教学及科研的热爱,勤勉践行着黄大年精神,言传身教带领学生求知探索,不断前行。”多年来,杨晓慧和他的团队立足价值观教育,坚持面向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战略需求,立足国际视野,扎根中国大地,开展价值观教育国际比较研究,先后获批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当代青少年德育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留学基金委“中外青少年德育比较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等多个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平台。
团队还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13所世界顶级高校开展深度合作,举办6届价值观教育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四轮“全球价值观教育滚动调查”,在世界百强大学开设正式学分课程,探索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高端点对点”海外传播模式,讲好中国教育故事,贡献中国教育智慧。
“如果说理论创新是思政教育的‘魂’,那么教育实践的深化就是思政教育的‘根’。”杨晓慧始终强调思政课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要走进学生心里,融入社会发展实践中。为此,他带领团队打破传统课堂的边界,推动思政教育与社会现实、学生生活深度融合。
在担任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期间,杨晓慧与团队成员大力推动学校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大思政”理念,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和课堂局限,让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般融于日常、润心无声,这一探索入选中组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文化建设》。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团队注重教材建设,突出教材育人,牵头编写《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教育学分论》等马工程重点教材,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50余部,主持编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学习读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研究丛书》等教材资源。荣获首届国家教材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
团队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面向全国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培训200余场,线上课程上线清华大学“学堂在线”,被7.7万人学习使用。教材被中组部选定为教育领域干部履职通识课程教材,相关课程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选课人数达1300万余人次。开展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5000余人次,全国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培训1.2万余人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全面提升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今年4月,中央宣传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团队受委托开展前期调研工作。他们紧密结合各行业实际,通过全国范围的大规模调查等系统性工作,形成全国《职业道德建设状况调查报告》,为起草文件提供了全方位的数据与理论支撑。
“思政教育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我们将持续关注和深耕,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转型贡献力量。”杨晓慧表示。未来,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团队将继续秉承“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之志,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培养更多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