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日本侵略者在沈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大部地区。吉林人民没有屈服于侵略者的铁蹄压迫,同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长达十四年的英勇抗战,直到取得胜利。这段历史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吉林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时刻的中流砥柱作用,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战大旗,带领吉林人民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1926年,中共长春支部成立,这是党在吉林省建立的第一个支部。吉林各地党组织的陆续建立,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不断开展,为后来的抗日斗争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和思想基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大旗,中共满洲省委于事变第二天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并连续作出决议,要求各级党组织立即行动起来,组织广大群众武装抗日,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最早发表反对日本侵略的宣言;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9月22日又作出《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揭露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东北,企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罪恶行径,谴责国民党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号召广大民众用“革命铁拳”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随后,中共满洲省委第一时间派党员干部到吉林各地整顿党组织,并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1931年和1932年,党组织先后派童长荣、杨靖宇等到东满、南满地区领导抗日武装斗争,磐石、海龙、延吉、和龙、汪清、珲春、安图等地抗日游击队相继建立并立即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武装抗日斗争迅速展开。
随着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吉林各级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其建设不仅包括城市,还深入农村和山区。抗战初期,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还领导各地建立了抗日救国会、抗日自卫军等群众组织,形成了广泛的抗日群众基础。1935年,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为吉林省抗日斗争指明了方向,各级党组织广泛联合包括东北军在吉林的爱国官兵、吉林农民自卫军等其他各类抗日力量,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日伪军的持续战斗中,抗日队伍由起初的游击队发展到游击大队、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党进一步加强了对抗日武装力量的统一领导,团结了各阶层人民,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1938年冬,东北抗日战争进入极为艰苦阶段。尤其是1939年至1941年,日伪当局把“治安肃正”重点放在对东、南满地区的“大讨伐”上,抗联部队和人民群众遭遇空前劫难,但仍然坚持斗争,抚松县庙岭战斗、辑安县老岭战斗、磐石红石砬子战斗,延吉、汪清、珲春、和龙抗日游击战,伊通营城子战斗、汪清大甸子镇战斗、桦甸县夹皮沟战斗、蛟河县战斗等不断打响。在敌强我弱情况下,除少数必要留守外,大部分抗联人员被迫退至苏联境内进行休整并成立教导旅,教导旅以抗联小部队形式不断被派往包括东、南满在内的东北各地抗日斗争前线。同时,党领导的东北青年救亡会在吉林隐蔽战线进行顽强斗争,在长春建立情报站,负责全省情报工作。
十四年抗战中,吉林省各级党组织在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各项决议和指示精神的同时,强化自身建设,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抗日斗争提供了坚实领导保障和组织保障。一是持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大力提高思想觉悟,坚定必胜信念,注重在抗日武装中建立党组织,加强党对武装力量的领导,积极宣传抗日思想,激发民众爱国热情。二是各级党组织不断强化自身整顿与建设,积极发展党员,在抗日武装斗争、群众工作等方面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三是广大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展现我们党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和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等优良作风。在孤悬敌后的艰难境况中,积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关心群众疾苦,努力赢得群众支持,根据斗争实际制定对敌策略,党组织虽一度遭到严重破坏,但很快得到恢复,继续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斗争。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条件下,吉林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抗日斗争,历经十四年浴血奋战、艰难困苦,取得最终胜利。
吉林省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建地
九一八事变后,吉林各级党组织立即行动起来组织抗日力量,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1年冬,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在南满建立了第一支抗日武装——磐石赤色游击队。1932年磐石工农义勇军成立,同年以海龙、柳河游击队等为骨干建立海龙工农义勇军。其间,中共满洲省委代理军委书记杨靖宇到南满整顿党组织,把南满、海龙抗日武装改编为中国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后取得了蛤蟆河子、老爷岭战斗胜利,粉碎了日伪军四次“围剿”,打出了南满游击队的威风。队伍不断壮大后又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南满第一游击大队。
在东满,担任中共东满特委书记的童长荣领导各地建立抗日武装。1932年,延吉各地抗日武装开始投入夺取日伪军武器、开展抗日游击斗争,在石人沟建立小型兵器修造所,仅一年就与敌人交战20多次。同年10月,延吉游击队成立,1933年扩大为延吉游击大队。汪清县于1932年成立小型游击队,此后扩大为汪清游击大队,一年间同敌人战斗18次。珲春县党组织领导的岭南、岭北游击队于1932年合编为珲春县游击队,并在大荒沟建立小型兵工厂,1933年游击队扩大为珲春县游击总队。和龙县1932年建立了赤卫队,后相继建立几支小型游击队,在鹰岩山建立小型兵工厂,1933年扩编为游击大队。东满四县游击大队成为东满地区抗日武装的中坚力量。
1933年,根据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精神,中共满洲省委决定将南满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主要任务是开辟辉发江南抗日游击区。1934年至1935年,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军先后成立,主要任务是开辟游击区,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东北人民革命军一、二军先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二军。同年,东北抗联一、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王德泰任副总司令兼政委,魏拯民任总政治部主任,主要任务是向辽南、辽西发展,扩大游击区域,实施两次西征计划。东北抗联得到吉林人民的广泛支持,鼎盛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共发展了11个军、3万余人。
东北抗联发展中在南满、东满各地建立了多个抗日游击根据地和抗日游击区,党的基层组织也随之建立。反日会、互济会、妇女会、儿童团、农民自卫队、青年义勇军等反日群众团体也在党的领导下相继成立。根据地积极进行土地改革,建立民主政权,开展农业、军工生产、文化、教育、卫生、宣传等工作,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群众支持。
在党的领导下,在吉林人民的支持下,依托这些根据地,东北抗日联军始终冲在抗日斗争的第一线。其中,杨靖宇直接指挥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连同其他抗日武装与日军进行了成千上万次战斗。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抗联将士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着家园,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吉林人民的抗争实况迅速传播至欧洲,据不完全统计,法国巴黎《救国时报》1935—1938年间,直接报道吉林抗战文章130多篇。特别是杨靖宇英雄事迹得到世界公认,1941年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上,在中共中央不确定杨靖宇牺牲的情况下,推荐杨靖宇为名誉主席团委员,提升了东北抗联、吉林抗战的国际影响力。
奋起反抗的吉林人民掀起波澜壮阔的全领域抗日斗争
在政治领域,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吉林并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试图通过政治手段控制吉林人民。英勇的吉林人民并未屈服于日伪统治,在党的号召下,各地涌现出一批爱国志士和抗日英雄,他们的英勇抵抗不仅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也极大地鼓舞了吉林人民的抗日斗志,增强了取得抗日斗争胜利的信心。在东满,党领导农民开展反日秋收斗争、春荒斗争,掀起三次反日锄奸浪潮;龙井煤矿、长白金矿及吉敦、敦图铁路工人积极投身抗日斗争,各地同盟会、农民协会、大刀会等抗日团体人数不断扩大。在南满,中共磐石中心县委组织集会、游行等抗日活动,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反动气焰;中共双伊特支组织双阳、伊通农民举行“五一反日暴动”,成立农会、妇女会、儿童团和抗日少年连等抗日团体;吉海铁路、西安煤矿(辽源煤矿)工人纷纷投入抗日斗争;中共柳河县委组织反日同盟,开展抗日斗争。与此同时,党组织积极揭露日本侵略者烧杀抢夺、进行人体细菌试验、掠夺资源等滔天罪行,并通过各种渠道将其侵略恶行传递到国内外。
在经济领域,日军对吉林进行了疯狂掠夺和破坏,强迫吉林人民提供劳动力,以满足其战争需求。吉林人民以各种方式展开了顽强抵抗。一是破坏日本侵略者的经济设施。抗日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破坏日军铁路、桥梁、工厂等重要设施,切断其运输线和生产链。二是开展经济斗争。党领导农民进行抗租抗税斗争,抵制日本侵略者和伪满政权的经济掠夺。三是经济上积极支持抗日武装力量。吉林人民全力帮助东北抗日联军购买物资,为其生存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文化领域,党组织相关人士开展形式多样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宣传抗日思想,凝聚抗日力量,以《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军歌》《露营之歌》为代表的抗联文化是其中极具特色的文化力量。许多文艺工作者和知识分子也积极投身抗日文化宣传工作,创作大量抗日歌曲、诗歌、戏剧、小说、歌谣、民歌、快板、剪纸等作品,生动反映了吉林人民的抗日斗争,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对祖国的热爱。抗战期间,吉林人民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大量珍贵民族文物、古籍、传统技艺等文化遗产,让这些承载着吉林人民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和抗战中仍坚守的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得以传承下来。
在社会生活方面,日本侵略者强迫吉林人民接受其殖民统治秩序和生活方式,试图消除吉林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吉林人民没有屈服压迫统治,许多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通过秘密组织和集会传播抗日爱国思想,抵制日本文化侵略。党通过组织农民协会、工人协会等方式,带领吉林人民展开抗租抗税、抗捐抗债等斗争;带领学生组建抗日救国会,开展罢课、游行,抵制奴化教育,坚决与殖民统治作斗争。在党组织领导下,吉林爱国青年冒着生命危险为苏联红军提供日军重要军事部署情报。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东北抗联精神
吉林是九一八事变后党在东北最早创建抗日武装的地区,是中国抗战东北战场的重要战迹地。这片黑土地上,东北抗联的十四年抗战,其斗争极其惨烈,经历极其艰难,风险极其严峻,环境极其恶劣。吉林省至今遗留有大量的战迹地、各类遗址,包括后来修建和完善的各种场馆及其文物图片,杨靖宇、陈翰章、魏拯民等东北抗联英雄人物事迹,这些积淀着深厚抗战文化的遗址遗迹遗存是吉林特有的红色资源,是对日本侵略暴行进行揭露的有力武器,是对先辈英烈纪念和缅怀的重要载体,是对吉林人民抗日斗争历程的生动见证。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指出,“吉林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强调“这个革命历史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党的建设的宝贵资源”。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吉林抗战历程,我们深刻认识到,吉林这片黑土地是被无数先烈鲜血与生命浸染过的红色热土,是厚积着烽火印记与坚韧精神的发展沃土。东北抗联在白山松水间书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气贯长虹的英雄史诗,铸就了“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的东北抗联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吉林最醒目的精神坐标,是激发全省人民继续赓续红色血脉、不畏艰险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新时代的发展大潮中,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听党话、跟党走,努力将伟大抗战精神、东北抗联精神转化为推动吉林振兴发展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