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
左曦明 长春市宽城区医院透析科主任,主任医师。兼任吉林省急诊急救专科委员会委员,长春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健康管理学会内分泌代谢病分会委员,吉林省医学会第六届糖尿病学专科分会基层糖尿病防治学组委员等职务。
高尿酸血症,它不像高血压、高血糖那样被频繁提起,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引发剧烈的痛风性关节炎,还会悄悄损伤肾脏、血管,甚至诱发肾衰竭、心血管疾病,成为隐藏的“健康杀手”。尽管“高尿酸”“痛风”这两个词越来越常见,但很多人对它们的防治仍存在诸多误解,甚至因错误认知耽误了治疗,让小问题拖成大麻烦。本期我们就邀请《求证》专家逐一拆解这些常见误区,看看你是否也踩过坑?
病例参考
32岁的李先生是一名程序员,日常久坐少动,还特别喜欢和朋友吃烧烤、喝啤酒,偶尔也会喝含糖饮料解渴。半年前,他在体检时发现血尿酸值达580μmol/L,但因为没有关节疼痛,便没放在心上,觉得“没痛就是没病”。3个月前,李先生凌晨突然被右脚大脚趾的剧痛疼醒,脚趾又红又肿,连碰都不敢碰,就医后被诊断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经过药物治疗,疼痛缓解后,他觉得“不痛了就不用治了”,不仅自行停了药,还恢复了之前吃烧烤、喝啤酒的习惯。最近,李先生频繁出现腰痛、尿中带血的症状,再次就医检查,发现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脏,形成了尿酸性肾结石,且肾功能已出现轻度损伤。医生告知,这都是他长期忽视高尿酸,未规范治疗导致的。
误区一:高尿酸血症等于痛风
左曦明:有患者体检时发现血尿酸升高,就认为自己患了痛风,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大于420μmol/L(成年人、不分男性或女性)。痛风是指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所致,同时痛风还伴有发作性的关节红、肿、热、痛的表现。高尿酸血症中约10%会发展为痛风,所以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不能完全画等号。
误区二:痛风是老年男性病
左曦明: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流行呈逐年升高趋势,并且患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很多年轻人甚至是青少年肥胖现象越来越多,也出现了高尿酸血症或痛风,妇女绝经后也可患痛风,所以痛风并不是老年男性病。
误区三:痛风就是关节痛
左曦明:关节痛只是痛风的冰山一角,更可怕的是“隐形杀手”——尿酸盐,会悄悄沉积在肾脏,导致肾结石、尿酸性肾病、肾功能衰竭,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关节事儿小,肾为重要”。
误区四:痛风只需控制高嘌呤食物
左曦明:饮食控制包括限酒、低嘌呤饮食和多饮水。俗话说“海鲜加啤酒,痛风跟着走”,所以啤酒和白酒必须戒掉。同时,还要控制海鲜、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食物摄入。
新鲜水果不会增加痛风风险,尤其是樱桃还有可能降低痛风风险,牛奶、咖啡也会在一定程度降低痛风风险,但含糖的饮料,比如浓果汁则会诱发痛风,尽量不要饮用。鼓励大家多摄入新鲜蔬菜及奶制品,并根据个人情况坚持适度运动,每天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瑜伽、阻力训练等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肥胖者应减重,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
误区五:痛风不痛就不用治疗
左曦明:痛风急性发作时,患者会产生剧烈疼痛,为摆脱这种痛苦基本都会积极治疗。而在痛风间歇期或高尿酸血症时,患者无任何明显症状,常常忽视,认为无需治疗。高尿酸血症其实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慢性肾脏病乃至尿毒症的危险因素。因此,即便没有出现疼痛症状,也需积极治疗,从而更好地保护心、脑、肾等靶器官。
误区六:血尿酸水平越低越好
左曦明:血尿酸并非越低越好。尿酸本身是人体内重要的生化物质,具有不可替代的生理作用。适当的血尿酸浓度有助于发挥抗氧化功效、平衡免疫功能,还能增强人体自身的抗感染能力。相反,若血尿酸水平过低,则可能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存在关联。
误区七:血尿酸降了就停药
左曦明:很多患者使用降血尿酸药物后,血尿酸逐步下降至达标范围后常常自行停药。没过多久再诊查,又高到了治疗前水平,感到非常疑惑。其实,高尿酸血症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的疾病,机体代谢异常是引起血尿酸升高的主要原因,难以彻底治愈,需要长期治疗。降血尿酸贵在坚持,只有长期平稳降血尿酸,才能真正告别痛风关节痛之苦,控制痛风相关并发症。所以,血尿酸控制达标后降血尿酸药物仍需要小剂量长期维持。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尿酸代谢的认识不断更新,治疗手段也日益丰富。但无论医学如何发展,健康的生活方式始终是防治代谢性疾病的基石。合理膳食、适度运动、控制体重、限制酒精等干预措施,配合必要的药物治疗,完全可以将疾病控制在稳定状态,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建议公众,以科学认知破除误区,用规范治疗守护健康,共同迎接无“痛”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