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笔下的诗意图景,如今正在北国江城焕发勃勃生机。信步乡野,但见坦途如练串联阡陌,清波潋滟倒映云影,繁花缀巷陌,绿树掩庭扉,一幅水墨丹青般的乡村长卷正徐徐展开。
这场深刻的乡村蝶变,源于吉林市以战略远见擘画的净美村庄建设行动,大东山水环绕的座座村庄焕然一新,农民的生活从“将就”向“讲究”转变。
吉林市委、市政府紧扣乡村振兴时代脉搏,以民生期盼为施政所向,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至高质量发展新维度。全市通过建立提格统筹机制,拆动作、分进度、落责任,构建起全员参与、全域整治、全面提升的治理新格局。全市3个县(市)进入国家级先进,是全国市州层面平均数的2倍,省内排名第一。
聚焦垃圾清运、粪污治理、污水管控三大攻坚点,吉林市着力构建长效机制:清运车辆定时巡回,分类设施村村覆盖;畜禽粪污变废为宝,生态循环模式蔚然成风;污水处理设施联网运行,清水潺潺归自然。这些务实举措推动乡村环境从临时整治向长效管护转变,从表面清洁向内涵品质跃升。
如今,再看江城的乡村,已是形神兼备的北国明珠:昔日杂物堆积的场院变成花香四溢的微景观,曾经淤塞的沟渠流淌着清冽活水,斑驳的院墙化身传播文明的文化长廊,这些点点滴滴的“讲究”,正汇聚成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底色。
绿水青山间,吉林市用实践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理想。当传统农耕文明与生态智慧相融合,当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同频共振,这片黑土地正在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
农村人居环境一直是农民群众最为关切、亟待改善的重点难点问题。
2024年,吉林市深入学习借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开展摸底调查,广泛听取农民意愿,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全市“三农”领域最重要的民心工程。全市围绕“让农村干净起来、美丽起来”的基本目标,以小切口突破,创新启动净美村庄建设行动,全面实施“3544工程”。
今年3月,全市召开春季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提升工作专题会议,对净美村庄建设进行再部署,同步印发《吉林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春季村庄清洁行动”暨净美村庄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推动新一年度整治工作向纵深推进。
吉林市坚持谋定后动,以问题、目标和结果为导向,开展“三化三联”行动,持续提升净美村庄建设成效。工作机制固化,各县(市)区因地制宜,系统制定长效工作方案、镇村落实方案、难点整治方案和农户参与方案,推动阶段性成果转化为长效机制;建设内容细化,在巩固“3544工程”成效基础上查缺补漏,重点整治乡村路域环境、农户庭院和空闲院场,治理畜禽粪污乱堆、“飞线”和散埋乱葬等问题,提升户用设施建筑风貌;考核方式优化,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完善明察暗访机制,构建常态化监测体系,落实监督举报与舆情回应制度,实现有监督、有整改、有反馈。
同时,全市强化部门联动,明确各级行管部门职责,由市委农办统筹调度,形成工作合力;加强上下联动,发挥县级“一线指挥部”作用,构建乡镇组织、村社落实、农户参与的工作体系;推动区域联动,动员乡村企事业单位和经营主体参与建设,强化示范效应,并加强对第三方保洁服务的监管,确保群众满意。
吉林市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政府主导与农民参与相结合,广泛发动群众自觉建设美好家园。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动用车辆机械9.6万台次,发动农民投工投劳10.6万人次,清理生活垃圾29.8万吨、沟渠7355.5公里、公共空间1.5万余处,处置残垣断壁和废旧房屋526处,整治农户庭院13.4万个,建设“干净人家”9190户,村庄净美水平显著提升,真正实现了建设为了农民、依靠农民,成果由农民共享、成效由农民评判。
一幅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乡风好的绚丽画卷正在吉林大地徐徐展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愿景,一步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