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初染,鸭绿江畔的集安,山水相映,古韵流长。
9月24日至25日,2025中国世界遗产旅游推广联盟(集安)大会暨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交流活动,在这座千年古韵与现代风华交织的边陲小城举行。
于山水胜处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此次大会不仅是一场行业盛会,更是一次在拥有千年文明的“世遗古都”进行的关于如何与历史对话、向未来作答的深度探索。
大会伊始,一部高句丽主题宣传片仿若打开千年时光的钥匙。
画面中,长寿王陵巍然屹立,诠释着“东方金字塔”的建造智慧;好太王碑文字苍劲,笔力千钧的刻痕是历史的见证;丸都山城轮廓依稀,可辨昔日的王城气象……历史的烟云仿佛在此凝结,又随着镜头的推移缓缓流淌。
集安,是我省唯一世界文化遗产地和东北地区唯一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作为中国第30个世界遗产,不仅是解读古代文明的关键坐标,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
多年来,作为高句丽王城,集安市将众多的文物点构建成完整的文化生态,保护、传承与利用深度融合,让古老高句丽文明和文化遗存焕发新时代的光彩,向世界讲述着“千年古城”的不朽传奇。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通过深入浅出的阐述,层层剖析,为与会人员厘清了高句丽文明的发展脉络,描绘了一幅集安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和谐相融的美好画面。
“集安在推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将深厚的文化资源有效活化,正是集安文旅发展的最佳路径。目前,集安在文化保护方面做了大量重要的工作,有态度、有方式,还有高科技的展示,把这些配合起来才是有意义的文化保护,才是面向未来的文化保护。”蒙曼说。
从丸都山城的城墙斑驳,到鸭绿江畔的生态画卷;从“晋高句骊归义侯”金印见证的文明交融,到G331国道串联的旅游新景……作为本次大会的东道主,集安既是高句丽文化的守护者,更是文旅融合发展的践行者,以守护延续历史的厚重,以传承活化文化的根脉,以创新联结文明的未来。
“集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得非常好,自然资源好、环境优美,是边境城市且有少数民族特色资源、美食资源,文旅资源丰富、有特色。大会在集安召开,有利于让国内重要客源地及全球更多游客了解、关注集安,吸引更多人来旅游、爱上集安。”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旅游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博伟说。
文化遗产是文旅融合的最佳结合点,“活态传承”是遗产保护的根本出路。
在集安市旅游推介环节,“东北小江南”尽展底气与匠心。
集安是一座承载千年文明、浸润山水灵韵的边陲古城,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11项“国字号”殊荣,世遗古都触摸千年文明的温度,边陲明珠邂逅一江两国的浪漫,抗美援朝首渡聆听英雄史诗的回响,国参故里探寻“百草之王”的神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厉新建表示,集安是一座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这里既有神秘的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也有承载抗美援朝精神的红色印记,同时融合了丰富的边疆民族文化与中外交流的特色。“当前,应积极推进旅游解说系统的全面建设,注重科技赋能,发展虚拟旅游等创新形式,让每一位来到集安的游客都能对这座城市有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和了解。同时,随着G331国道以及通化高铁即将开通,更加便捷的交通条件,有助于让世界看见集安,让集安走向世界。”
向创新未来而行,此次大会以世界遗产旅游资源强化中国表达,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在“世遗共话 文脉赓续”专家对话环节,四位专家学者围绕“高句丽壁画艺术、建城技艺、陵墓保护”“文化传承和遗产活化的旅游发展之路”展开深度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飞峰认为,“高句丽是汉唐时期位于东北的一个民族政权。此次大会对集安世界文化遗产的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顶级IP。集安的优势在于“文化+生态+边疆”三重资源的叠加。
品读厚重历史,感受世遗风韵。借大会契机,与会人员走进集安博物馆、长寿王陵、好太王碑、丸都山城等地实地调研,开启一次行走中的文化体验。
秋阳斜照,一处处遗迹虽静默无言,却仿佛诉说着高句丽政权的兴衰历程。
夜幕降临,璀璨光影点亮集安,与会人员走进集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看灵动水秀与文化演绎等勾勒出一幅“古今交汇、夜如白昼”的生动画卷。
从大会现场的思想碰撞到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实地感知,本次大会以集安为样本,清晰地诠释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坚实保护和创新活化。集安,正在用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与开放姿态,开创一条基于文化底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