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幕缓缓落下,掌声如潮水般响起,久久回荡在北京长安大剧院的上空。吉剧《积德泉》以一曲关东大地的慷慨悲歌,完成了它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中的精彩亮相。9月24日、25日晚,这部由省戏曲剧院吉剧团倾力打造的原创剧目,作为22部入选作品之一,以其浓厚的家国底色、鲜明的地域特色与精湛的艺术表现,连续两天赢得了首都观众的热烈掌声与专家的高度赞誉。
“这是一部有筋骨、有温度、有情怀的作品。”演出结束后,北京观众吴女士激动地表示,“它不仅讲出了一个东北酒坊的兴衰史,更唱出了中国人的骨气和血性。”
一壶老酒,酿出关东史诗
《积德泉》的故事从一眼神泉开始,讲述身为吉商的齐家人在烽火岁月、风雨飘摇中的坚守与抗争。女掌柜二奶奶在民族危难之际,以“积德”祖训为信念,最终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
此次晋京演出,剧组对剧目进行了全面打磨。无论是在历史叙事与人物刻画上,还是在东北民间音乐元素的体现上,又或者是在角色的内心诠释上,都有明显提升。导演李滨表示:“我们追求的不仅是舞台的震撼,更是精神的传递,要让每一句唱词都唱进观众心里。”
一次展演,照见吉剧新貌
《积德泉》的成功,不仅是单部剧目的胜利,更是吉林省吉剧事业繁荣发展的缩影。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保留下来的15个新兴剧种之一,吉剧自1959年诞生以来,始终扎根黑土地,汲取东北文化养分,逐步成长为具有浓郁地域风格的戏曲门类。
近年来,吉林省大力推动“吉剧振兴工程”,从政策扶持到人才培养,从经典复排到原创孵化,吉剧呈现出勃勃生机。2023年,《积德泉》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2024年,该剧成功首演,成为吉剧创作新高度的代表。《江姐》《桃李梅》等经典剧目的复排与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同步推进,老戏新生,薪火相传。
省戏曲剧院负责人张思光告诉记者,为了吸引观众、培育市场,剧团推出了多项创新举措:不仅提前三个月开启售票通道,让观众有充足时间规划观演,还设立惠民活动和赠票活动,并通过直播扩大吉剧影响力……这些市场化探索,不单单收获了票房,也让看戏成为许多春城观众的日常,使吉剧逐渐从剧场演出走向人们生活。
一腔热血,照亮振兴之路
“这部戏,是我们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承诺。”演出前,张思光如是说。为了此次展演,剧组全员进入“冲刺状态”,唱腔、走位,服装、灯光,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力求完美呈现。
舞台上,青年演员全情投入。“演出的过程也是我们与人物对话的过程,我们不只想要台上的光鲜,更想把精神力量传递给观众,把吉剧的魅力表达给人们。”主演刘杨信念坚定。
舞台下,老艺术家保驾护航。“看到他们在台上唱念做打,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吉剧没有老去,它正在年轻人身上焕发新生。”80多岁的吉剧老艺术家李松桥专程来到现场,为后辈助阵。
而在吉林,吉剧的“后备军团”正快速成长。从每年青年人才培养项目的举办,到儿童剧《新版真假孙悟空》的推出,再到《小村故事》等现实题材剧目的创作,吉剧正以多元姿态走进大众视野,融入时代脉搏。
一台好戏,续写吉林荣光
“吉剧不仅是吉林的文化名片,更是我们情感的寄托。”生活在北京的吉林人赵宇彤特意赶来剧场观看演出,“能在首都的舞台上看到家乡戏,听到熟悉的唱腔,心里特别自豪。”
此次《积德泉》晋京展演,不仅是一次艺术亮相,更是一次文化对话。它以东北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以吉剧的声音唱响家国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节点,交出了一份来自吉林的深情答卷。
吉剧的振兴是艺术的传承,更是地域文化自信的彰显。正如剧中所唱:“一锅老酒正气长,一脉相传兴家邦。”未来,这壶“积德泉”老酒,将继续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传香;吉剧这朵鲜花,也将在传承与创新中常开不败,馥郁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