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吉林日报》的缘分须从2017年说起。那年夏天酷热,我穿上整洁的短袖衬衫来到坐落于中东大市场附近的吉林日报社(旧址)报到,正式开启了吉报工作之旅。第一天去上班就被分到了校对室,实习2个月。年少的我当时感觉校对工作挺简单,只需要阅读删减“挑毛病”就行。其实不然,里面道行挺深,一篇好文章的呈现须脉络通顺、咬文嚼字、内外嵌套,且不能有一个错别字和标点符号差错。文章刊发都需要通过“三校三审”才能签发出版,这考验了每一个人、每一个环节的细致程度。常言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看似道理简单,实则很难做到。年少啊,经历、阅历不多不实,在某些环节稍不注意就容易犯错,耽误整体工作进程,但好在有老同志带着我们这些“新兵蛋子”,一遍又一遍地码,一次又一次地勾画,手把手教我们识文断字、增长本事,让我学到了老吉报人的严谨、细心、认真、负责。几十年来,一茬茬吉报人入职都要先放到校对等部门,学习基本功,这种对“看家本领”的认知和打磨,是一种好传统,也是对吉报年轻同志的锤炼。
实习结束后,我分到了媒体融合办公室,很荣幸能和融合办的同志一起共事,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给予我很多帮助,让我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2017年正处在媒体融合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开始融入到全媒体新时代,对机构体制、采编流程等方面进行重构,共促媒体融合大发展。对媒体工作者“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更高,既要会拍视频,还要会剪辑,偶尔还需要出镜,对新闻媒体人来说挑战巨大。而我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只能不断学习提升能力,了解前沿技术架构、掌握媒体重构逻辑、打破常规运作思维。几年间,有幸参与了“中央厨房”规划建设;《吉林日报》乔迁新址统筹协调;全媒体演播室的建立等。虽然这些工作我只是一个辅助者,但这也是人生阅历中难得的珍贵财富。
在吉报工作的3年里,有的不仅仅是工作,还有丰富的业余生活。业余时间有空逛一逛中东大市场,走一走长春百花园,约几个乒乓球爱好者练习乒乓球,参与吉报组织的乒乓球比赛。周末,约上三五同事好友,来个乒乓球“内部杯”大比赛,抽签、分组、布局,斗智斗勇、各显神通,在竞争中催动无限体力,在交谈中感到无比温暖。精力旺盛的我还参与吉报酷跑团、吉报田径运动会等活动,通过参与活动收获了友情,跑出了激情,建立了感情,更难得的是我们通过活动比赛展现了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绝不服输的精神。可以说,我在这里度过了3年尤为开心的日子。
现如今好几年过去了,虽然特殊原因我离开了吉报,但我依然想念我的领导、同事、朋友,我的心依旧属于吉报,镌刻上了吉报的“印迹”。每当我看见吉报同事转发朋友圈的新闻稿,就忍不住点开看看,看的不只是一份报纸,更多的是一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