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烽烟淬炼笔墨 血肉铸就山河

——“人民必胜”中俄美术作品展第二篇章“浴血奋战”亮点采撷

本报记者 郭悦

继“国难当头”篇章展现民族危亡的沉重后,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的第二篇章“浴血奋战”以更加恢宏的笔触,将观众带入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历史洪流。艺术家们或以象征笔法凝练民族不屈的精神,鼓舞抗争士气;或以写实手法刻画奔走于救亡图存道路上的鲜活人物,共同勾勒出一幅血肉丰满的抗战场景。

徐悲鸿创作于1942年的《战马》,以瘦骨嶙峋却神采飞扬的骏马形象成为民族精神的鲜明符号。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刘兆武表示,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徐悲鸿笔下的马虽瘦骨嶙峋却充满力量,正是为了鼓舞国人坚韧不屈的意志。他将西方绘画的光影与体量感融入中国画,用泼墨技法打破传统平面感,使马匹在动态中迸发出强烈的抗争力量。

与《战马》的象征意境相呼应的,是王迎春、杨力舟的中国画《太行铁壁》。这幅作品以太行山石为意象,将军民形象与山峦熔铸为一体,创造出“人如山岳”的视觉震撼。刘兆武说:“艺术家运用宋人山水大小斧劈皴法,让人物如岩石般屹立,既是对抗战军民的礼赞,也是对中国画绘画语言的大胆革新。”

而沈尧伊的油画《在太行山上》则另辟蹊径,以浪漫笔触描绘了战时生活中的温情瞬间。画面中,夕阳余晖洒向太行山巅,军民围坐的身影沐浴在暖光中,传递出艰苦岁月中的希望与团结。刘兆武说:“这幅画选择休憩场景而非战斗场面,通过人物背影的调度和温暖的光影,展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内核。”

同样聚焦于战时人物的还有林宏基的《烽火少年》,画中青年目光灼灼,身后烽烟弥漫,却掩不住对未来的憧憬;殷会利的《延安五老》则以沉稳的笔调刻画革命元老的群像,在庄重中透露出历尽沧桑的睿智。

值得一提的是,刘铁华的版画《延安》以“高远”视角,主景居中,层层推进,形成神圣空间结构,勾勒出宝塔山下的革命圣地风貌,延河潺潺、窑洞层叠,仿佛能听见那段岁月的历史回响。

在第二篇章“浴血奋战”中,艺术家们既以雷霆之笔刻画英雄气概,亦以细腻之情描绘平凡坚守,在刀笔之间铸就了一座民族精神的不朽丰碑。9月30日,这场我省有史以来最高水平、最高层次的美术展览将在长春美术馆展开,邀观众一同走进那段用热血与丹青共同写就的历史。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