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浴血奋战”篇章展现烽火岁月的坚韧抗争后,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览的第三篇章“伟大胜利”以饱满的热情与深沉的笔触,将观众带入抗战胜利的欢庆与历史沉思之中。这一篇章汇聚了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一批重要力作,以油画、国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共同奏响民族胜利的雄浑乐章。
“‘伟大胜利’篇章创作时间跨度很大,从抗战胜利初期到新时代的主题创作,无不体现着人民对胜利的喜悦与对和平的渴望。”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刘兆武介绍道,高仁岐的油画《抗日英雄孙玉敏》巧妙选取家喻户晓的“玉兰姑娘”原型,以写实手法生动刻画了英雄晚年的形象,其色彩与造型都渲染出英雄的光辉。
吉林省美协副主席、长春美术馆馆长赵经武则认为,曲直的油画《胜利·一九四五》别具匠心。“作品突破宏大叙事框架,以吹唢呐的战士为核心,背负的缴获枪支如同‘胜利勋章’。”他表示,画家通过破旧衣衫下的肌肉线条与刚毅神情,将战争苦难与胜利希望巧妙交织,让观者从个体生命体验中感受历史温度。
“作品不着眼于硝烟弥漫的战斗时刻,而是定格在胜利后队伍相聚的瞬间。”对于牛东凯的油画《大捷》,赵经武注意到画家独特的创作视角,这种“胜利后的回望”更具肃穆仪式感,画中蕴含的团结奋进精神,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而谈及对战争的反思,赵经武特别提到刘勇的油画《战俘》。他认为画家以精湛写实笔触,通过厚重冬衣的褶皱质感与战俘疲惫的神态,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引发观者深刻反思。
林毓豪的雕塑《为了和平》则以抽象化的人物形态呈现,线条简洁却张力十足,朴拙的造型传递出沉稳、厚重的质感,唤起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珍视,尽显其作品中一贯的人文厚度与精神力量。邓超华的中国画《胜利的日子》则以水墨的形式塑造独臂老兵形象。刘兆武赞赏其用笔“泼辣、结实、粗犷”,生动展现出历经战火洗礼的老兵对生命的渴望与对和平的呼唤。
在“伟大胜利”篇章,艺术家们既歌颂胜利的荣光,也反思战争的创伤,更表达对和平的珍视。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一部视觉艺术谱写的胜利交响曲,邀请观众在重温历史的同时珍爱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