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跃升

我省举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暨移风易俗交流活动

本报9月29日讯(记者袁松年)今天,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暨移风易俗交流活动在伊通满族自治县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宣传文化工作者齐聚“七星福地”,共同探寻新时代文明实践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跃升的路径,为吉林全面振兴注入精神动力与实践活力。

会上,举行了“大思政课创新实践基地”“文明经济”数智电商联盟揭牌仪式。伊通满族自治县及长春工业大学等6家单位发言;敦化市、大安市等7家单位作书面交流。活动期间,与会人员实地观摩了伊通“文明经济”销售端、生产端、加工端的全产业链运行。从福康社区的“三维十法”到北岗子村的“家风一体化”,从永春米业的“四助四引领”到遍布城乡的文明实践站点,一幅文明实践高质量发展的画卷徐徐展开。

如何让文明实践既“叫好”又“叫座”?伊通用4年时间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1341”工作流程:树立“好人好报、德者有得”1个鲜明导向;推动生产者、产品、消费者3个维度的文明程度提升;提供资源、活动、队伍、阵地4个方面支撑;探索1条以人为本、一体推进、协调发展的乡村经济发展新路径。

在具体实践中,伊通构建了“思政铸魂、产品赋能、电商拓界”三位一体的“文明经济”发展路径。与长春工业大学共建的“大思政课创新实践基地”,让大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在直播带货中完成社会实践;以满族文化为底蕴打造的“晶格格”“福格格”品牌,让每一粒大米、每一根面条都承载着文明内涵;整合抖音、快手、百度等平台的电商联盟,让农产品插上数字经济的翅膀。

“思想有传播、产品有市场、群众得实惠”。文明经济促进会下设的“金点子”“金号角”“金把头”“金钥匙”“金嗓子”“金尺子”6支志愿服务队,为项目提供智力支持、资金保障、平台搭建;八大联盟整合100余家企业资源,形成市场化运行机制。文明与经济在这里深度融合、互促共进。

“文明促进经济,经济支撑文明!”这句朴素而有力的口号,道出了伊通“文明经济”项目的核心要义。

在永宁街道福康社区,每周末的“群众大舞台,有才你就来”活动吸引着数百名群众。舞台上,村民自编自演的移风易俗主题二人转赢得阵阵掌声;舞台下,文明经济产品展销区人头攒动,商家自愿拿出销售额的10%支持文艺演出。

在河源镇北岗子村,7位妇女因制作满族黏豆包走到一起,在“文明经济”项目帮扶下,她们获得了产品包装设计、品牌打造、非遗传承人申请等全方位支持,从贫困户到文明户,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用双手改变了命运,也为“好人好报、德者有得”写下生动注脚。

在永春米业的生产车间,市级文明单位的荣誉牌匾熠熠生辉。这家年销售额达1.2亿元的企业,在“文明经济”推动下与河源镇吉祥村基地共建,打造出葡聚糖含量达8.06%、208项农残未检出的高端大米。企业负责人郑立梅作为“吉林好人”,带头修路、优先招聘贫困户,让3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