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俄罗斯画家笔下战争与和平

——中俄美术作品展“卫国战争”篇章亮点采撷

本报记者 郭悦

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是我省有史以来最高水平、最高层次的美术展览。

当我们的视角转到第四篇章“卫国战争”,一场跨越国界的艺术对话徐徐展开。本篇章以俄罗斯油画为主,集中呈现了选自中国美术馆、浦城美术馆、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的艺术作品,浓郁的现实主义绘画笔触,将观众带入苏联卫国战争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俄罗斯画家在现实主义创作方面经验丰富,表达充分,展现出强烈的英雄主义情怀,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战争题材绘画的启迪。”在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王建国看来,俄罗斯艺术家在处理苏联卫国战争题材时,“无论是人物还是风景,其技法功底与情感表达都尤为精湛。”

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交织

俄罗斯画家的笔下,既有对历史节点的磅礴再现,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怀。亚历山大·诺瓦谢洛夫的巨幅油画《胜利》,描绘了攻克柏林后军民欢庆的史诗场景,画面中胜利的激情与倒地的纳粹旗帜形成强大张力。而斯塔罗夫的版画《二次大战系列·家没了》则聚焦战争创伤,王建国说:“艺术家将人物置于非常暗的背景中,营造了家园被毁后的荒凉感,顶天立地的构图有力地表达了人民的悲愤与呐喊。”

吉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曲鸽在谈及亚历山大·德申科的作品《纪念》时表示,这幅画的人物刻画如雕塑般充满力量,融合了写实与写意的风格,形色结合生动,使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场景与氛围,增强了作品的历史真实感与艺术感染力。

战争残酷与人性光辉的刻画

在揭示战争暴行时,俄罗斯作品展现出深刻的悲悯之心。弗洛尔·伊万诺夫的《不要为我哭泣,妈妈》描绘了纳粹枪决青年前的瞬间。曲鸽特别提到画中的对比手法:“作者用灰冷色彩刻画纳粹的冷血,反衬出白衣士兵的勇毅。尤其是一名军官在行刑现场悠然削苹果的细节,这种‘杀戮与日常’的尖锐对比,极具冲击力。”谢尔盖·丹切夫的《怜子图》则通过一位母亲抚慰阵亡儿子的悲痛场景,将战争带给普通家庭的创伤具象化,感人至深。

王建国在欣赏塔玛拉·卡玛耶娃的《无声地消失》时也有感而发:“俄罗斯风景画寓意深刻。这幅作品描绘了森林景象,它没有直接表现敌人,却让人感受到战争中潜伏的危机与无处不在的残酷。”

历史伤痕与和平祈愿的表达

除了直接描绘战争场景,许多作品通过象征手法传递对和平的渴望。伊利亚·奥夫恰连科的《1941年的夏天》描绘了丈夫即将奔赴前线,家人送别的静谧时刻。王建国说:“画面用非常温暖的色调描绘了家园,与离别的忧伤形成对比。丈夫的身影映在窗上,走向远方保卫国家,这种间接的表达方式让情感更为深沉。”

耶夫金·朱波夫的《胜利的春天》将胜利的喜悦与春日的生机交融,喻示新生。尤利娅·卡斯挫娃的《战争安魂曲(三联画)》则通过象征集中营的铁丝网和被困的平民,聚焦被战争残害的普通人,每一处细节都在无声诉说对和平的渴望。

在“卫国战争”篇章,俄罗斯艺术家们以深厚的写实功力、饱满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美学视角,给观者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震撼之旅。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跨越国界的人性对话,让观众在艺术中感受战争之殇、珍视和平之重。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