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畔潮涌急,银龄建功正当时。近年来,吉林市委老干部局紧紧围绕省、市决策部署,紧扣“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城市定位,聚焦“三年站排头,实现新突破”发展目标,一体推动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作用发挥、精准服务等工作,让“银亮江城”行动在松花江畔绽放出璀璨光芒。
政治引领铸魂
银龄宣讲润人心
“大家聚一起,一边聊家常一边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听听最新政策,谈谈学习心得,真有收获!”“老书记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有滋有味、入脑入心,下次我还要来。”从“固定会场”到“流动课堂”再到“社区讲堂”,从“书本理论”到“丰富实践”再到“口口相传”,这是党建引领老干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直抵人心?吉林市给出了“接地气”的答案。老干部宣讲团打破“会场壁垒”,将课堂搬到社区广场、田间地头,创新“10分钟学习圈”模式,通过“板凳会议”唠政策、“指尖课堂”传精神、“敲门送课”暖人心,让党的方针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近年来,累计开展理论宣讲1000余场次,覆盖听众2万余人次;组织集中学习800余次、送学上门700余次、主题党日活动330余次。
“百名书记讲百课”活动掀起学习热潮。搭建“银发讲堂”“夕阳红微课堂”近百个,退休干部们化身理论“宣传员”。蛟河市退休教师张桂兰带着手绘地图宣讲乡村振兴政策,足迹遍布15个行政村;船营区“五老”宣讲队以“故事+互动”形式进校园,让红色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基层治理暖心
银龄文化添活力
“退休不是终点站,融入社区继续干!”在吉林市老干部荣退仪式上,刚接过“社区老党员工作室”牌子的老干部话音未落,掌声已响彻全场。如今,这样的“无缝衔接”在江城已成常态,5万余名离退休干部党员通过社区报到机制,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力军”。
在社区网格里,老干部们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有的当起“楼道长”,调解邻里纠纷;有的化身“环境监督员”,守护街巷整洁;有的组建“文化小分队”,送戏下乡暖民心。舒兰市“老李工作室”、磐石市老干部法律服务站、丰满区老干部法律服务团里,老干部们忙碌是常态。创建老干部信访法律事务服务中心,已调解纠纷450余起。
全市80余个老年文化艺术团常年活跃在基层,送文艺下乡60余场。德胜门、迎恩门前,“上城门·唱京剧”活动让传统艺术与历史遗迹相映成趣,成为江城文旅新IP;“翰墨映初心”书法雅集、“银龄心向党”文艺演出等40余场活动,勾勒出“白发红绸艺繁荣”的生动图景。老艺术家们创排的现代京剧《杨靖宇》,用艺术力量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在舞台上熠熠生辉。
薪火相传育人
银龄建言助振兴
“生我的是娘,养我的是党,党的恩情比海深!”这是一位先后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老党员的铮铮誓言,多年来,他义务宣讲革命故事百余场,用亲身经历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在吉林市,10万余名离退休干部正是这样的“活教材”,他们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播撒红色种子。
智囊献策助发展。“看大东山水,献发展良策”活动已成为老干部建言献策的品牌。每年,老干部们通过座谈、访谈、视频连线等方式,为城市发展把脉支招。走进大项目基地、乡村振兴园区等地,开展调研20余次,撰写报告30余份,提出建议1200多条。
精准服务惠民
银龄幸福有质感
保障升级增福祉。吉林市全面落实离休干部“三个机制”,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家门口。开展“帮你帮你”志愿服务活动,深化“登门入户解难题”“一人一策、精准帮扶”等活动,累计解决日常照顾、医疗护理等难题600余件;完善拓展离休干部就医“绿色通道”“家庭巡诊”等服务项目,为老同志推介优质养老机构20余个,惠及老同志2900余人次。
资源整合优服务。联合吉林市中心医院、医疗志愿者协会等举办“健康大讲堂”,开展健康、法律、公证知识宣讲;指导各县(市、区)设立“综合服务平台”“爱心陪伴小屋”等精神关怀阵地100余个,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各级老干部大学优化远程教育平台,“银龄阅读”系列活动融合“阅读+健康”“阅读+文旅”“阅读+非遗”等元素,让“银龄悦读·文心乐养”品牌成为文化惠老的亮丽名片。
记者手记:
松花江畔的老干部工作实践,勾勒出一幅银龄力量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图景。吉林市委老干部局以系统性举措,让离退休干部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银辉闪耀处,皆是赤诚心。这些离退休干部,用“老骥伏枥”的担当,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他们不是城市发展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建设者”。吉林市委老干部局的精准服务,更让“老有所为”有平台、“老有所养”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