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春美术馆展厅内,一幅《杨靖宇将军》油画,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将军坚毅的面庞与侵略者的凶残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顶天立地的杨靖宇将军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珍视和平。”观众宋文秀在画前凝望良久,言语中满是钦佩和敬意。
这幅创作于1984年的油画,是吉林籍美术家胡悌麟和贾涤非的经典之作,作品采用独特视角,描绘了杨靖宇牺牲后的悲壮一幕,用死亡的瞬间定格英雄精神的永恒。9月30日,随着“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在长春美术馆正式开展,该作品也首次回到了杨靖宇将军生前战斗过的热土,与吉林观众正式见面。
作为吉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点活动,本次展览是吉林省有史以来最高水平、最高层次的美术展览。165幅精品佳作系统呈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同时,也通过俄罗斯艺术家的创作,串联起中俄两国共同的历史记忆,在艺术叙事中彰显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本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鲜明宣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时代真理。
觉醒之音:烽火中的呐喊
展览中唐一禾的《七七的号角(画稿)》被誉为“抗战美术的《义勇军进行曲》”。这幅诞生于抗战烽火的作品,不仅凝固了青年学子走出象牙塔投身抗日救亡的瞬间,更以独特语言和深厚内涵艺术再现全国抗战拉开序幕这一历史时刻。尽管残酷的战争打断了唐一禾先生的创作,但这幅未完成的油画草稿,却在时间的淘洗中愈发闪耀出史诗般的光辉。
另一侧,一幅刀锋凌厉的黑白木刻版画格外醒目——被缚的汉子、蒙住的双眼、怒吼的嘴巴、伸向匕首的手,每一个符号都凝聚着力量,将民族救亡的决心浓缩于方寸之间,这便是李桦的版画《怒吼吧!中国》。作品线条简练却极具表现力,将中华民族深重的危机与英勇的抗争,永远凝固在画面里。
“这些画作比文字更加生动,让我们觉得历史可触可感。”观众明姝含说,“看着这些精细完美的画作,不仅让我内心激动,更让我想提笔创作。有些精神需要薪火相传,有些事迹不能忘怀。”
“面对国恨家仇,美术家满含悲愤,紧握刀笔,为国难写真,为民族呐喊,谱写出撼人心魄的篇章。”站在展厅里,抗日英烈戴克政的孙子戴世忠念出了这段铿锵有力的话语。
“这些作品深深地触动了我!尤其是《“九一八”》这幅画。”戴世忠的言语里满是动容,“你看画里那些攥紧的拳头、含泪的双眼,还有被硝烟笼罩的家园,每一笔都像在诉说当年的苦难与抗争。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祖辈,为了抗击侵略者不怕牺牲、不怕流血,舍小家为大家,就是为了不让人民再次陷入这种痛苦之中。”
霍波洋的雕塑《赵一曼》以铸铜材质呈现了赵一曼被捕后昂首挺立的瞬间,身体紧绷如满弓,面部轮廓坚毅,将“肉体可毁、精神不屈”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参观画展的长春市民李女士用手机轻轻拍下雕塑细节,语气里满是敬佩,“明明是静态的雕塑,却仿佛能看见赵一曼不屈的灵魂,能感受到她心里装着整个民族的希望,这份打动人心的力量,正是这个雕塑的珍贵之处!”
此次展览,汇聚了众多大师的传世之作,那些重要的历史时刻,那些悲壮的英雄史诗,那些激昂的精神力量,共同奏响了觉醒之音。
战斗之魂:笔墨里的脊梁
徐悲鸿的《战马》以其瘦骨嶙峋却神采飞扬的形象,成为民族精神的鲜明符号。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曾经一度鼓舞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坚韧不屈、奋起反抗。至今看来,依然能让人感受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与豪情。这幅作品集高超技艺、深刻思想与时代精神于一体,不仅是中西艺术融合的一座高峰,更是中国美术史上将个人艺术追求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典范。
与之呼应的《太行铁壁》则以太行山石为意象,将军民形象与山峦熔铸为一体,创造出“人如山岳”的视觉震撼。美术爱好者张华成在画前驻足赏析:“艺术家运用宋人山水的大小斧劈皴法,让人物如岩石般屹立,这既是对抗战军民的礼赞,也是对中国画绘画语言的大胆革新。”
王盛烈的中国画《八女投江》更是令观众过目难忘。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海军政治工作部文艺创作室副主任邹立颖也对其赞叹连连:“作品将西方现实主义绘画的叙事性场景融入中国水墨画传统,用中国画语言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我认为起到了先河作用,是里程碑式的作品。”
曲直的油画《胜利·一九四五》别具匠心。作品突破宏大叙事框架,以吹唢呐的战士为核心,背负的缴获枪支如同“胜利勋章”。吉林省美协副主席、长春美术馆馆长赵经武在画作前仔细观摩,“画家通过破旧衣衫下的肌肉线条与刚毅神情,将战争苦难与胜利希望巧妙交织,让观者从个体生命体验中感受历史温度。唢呐的高亢音色既呼应革命文化传统,又以‘胜利号角’的意象融合民间欢庆与民族解放的精神内涵。”
从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流传至今的美术经典,到新时代艺术家倾注心血创作的精品力作;从勾勒宏大历史场景、尽显磅礴气势的叙事画卷,到聚焦无名英雄坚毅面庞、捕捉民众抗争身影的细腻刻画……展厅里的一幅幅画作,虽静默无言,却有着穿透时空的力量——它们清晰述说着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万众一心、抵御外侮的壮阔历史,生动勾勒出中国人民炽热的爱国情怀,深刻彰显了先辈们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铮铮民族气节。
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鲁迅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及云辉表示:“展览的规模和作品分量在国内各省市的同类展览中数一数二。让广大观众从艺术层面增加对历史的认识,其纪念意义和当代意义都非常重大。”
胜利之光:山河间的和平守望
胜利与和平,是这场展览最终的落点。
亚历山大·诺瓦谢洛夫的巨幅油画《胜利》,描绘了攻克柏林后军民欢庆的史诗场景,画面中胜利的激情与倒地的纳粹旗帜形成强大张力。该作成为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核心图像,定期在胜利日展出。作品4.5米高、3.7米宽,近距离瞻望这幅画作更能感到它直击人心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俄罗斯画家的这幅《胜利》,让人一眼就记住了,不管是画面里的场景,还是藏在笔墨里的情感,都特别鲜明。”游客于忠阳说,“画家把胜利日的阳光画得特别暖,洒在人们脸上、草地上和建筑物上,像是在告诉我们,这场胜利是用无数生命换来的光明。画里的胜利喜悦格外有力量——不用刻意解读,每一个看画的人都能被这份情绪感染,仿佛自己也站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湖边,和画中人一起分享这份跨越时空的喜悦与感动。”
“这幅《怜子图》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抗战英烈宋铁岩的孙女孙晓红眼角泛着泪光,声音里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哽咽,“我的爷爷宋铁岩是第一军政治部主任,是杨靖宇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他的生命在28岁那年戛然而止,但是他的精神永照后人。这幅画把英雄背后的柔情与大义画得这么真,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我的爷爷——当年他投身抗日洪流,何尝不是舍弃了小家的团圆,才换来了大家的安宁?这份为国为民的赤诚,这份舍己为公的担当,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代代相传。”
伊利亚·奥夫恰连科的《1941年的夏天》,描绘了丈夫即将奔赴前线、家人送别的静谧时刻。吉林外国语大学俄罗斯籍留学生阳昕被作品打动:“画面用温暖色调勾勒家园,与离别的忧伤形成对比。丈夫的身影映在窗上,朝着远方保卫国家,这种间接的表达方式,让我深深共情。”
而吉林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也成为艺术家们传递和平愿景的重要载体。亚琦尼·叶夫根尼的油画《霞满白山》,以俯瞰视角展现长白山天池日出的壮丽。吉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吉林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所长陈思说:“作品用白色表现雪山,蓝色描绘天池水,冷暖色调对比强烈,将日出时的天池风光刻画得格外辉煌。整个构图宏大,透着一种视觉上的神圣感,像是对和平山河的礼赞。”
尼基塔·门捷列夫采夫的《人民广场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描绘了长春标志性建筑,表达对先烈的敬意和怀念。吉林外国语大学俄罗斯籍留学生安华看着画作,感慨道:“在俄罗斯艺术家的笔下,我们看到长春的土地,这印证了两国的国际友谊,也体现了本次展览的主题。”
“这次展览将中国美术馆、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福建浦城美术馆及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作品合在一起集中展出,又让参展作品发出了共同的‘声音’,聚焦共同主题,这是非常难得的。”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路江说。
中国美术馆馆长潘义奎表示:“选择吉林举办这场展览意义重大,吉林的红色资源丰富,红色基因鲜明。一大批国宝级作品在吉林展出,是对东北振兴战略注入文艺力量,也为美术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站在时光的瞭望台回望,八十载风云流转,那段抗争岁月依旧在历史长河中震撼回响。抗战烽火里、民族危亡时,美术家们以画笔为武器,筑起了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那些弥漫着硝烟的名篇巨作,是呐喊抗争、凝聚民心的见证,是民族精神的视觉图谱,更是“人民必胜”的信仰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