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必胜——中俄美术展”上,一幅未完成的油画画稿《七七的号角》静静陈列,却以其奔放的笔触和激昂的人物动态,向观众传递着穿越时空的力量。这幅创作于1940年的作品,被誉为“抗战美术的《义勇军进行曲》”,虽历经八十五载岁月洗礼,依然闪耀着光辉。
《七七的号角》是唐一禾艺术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凝聚着艺术家深厚的家国情怀。少年时期,亲历五四运动的唐一禾,早将“民主与科学”的呐喊与救亡图存的意识深植于心。1934年留法归国后,他任教于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将这份对现实的深切关怀倾注于教学与创作之中。在吉林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红梅看来:“‘七七事变’是中华民族全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起点,表现抗战主题绘画成为当时热血青年画家的时代使命。画面中以青年学生组成的宣传队为主体,色调厚重,行进的步伐坚定急促,象征着抗战的迫切情感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怀。”
《七七的号角》这幅作品并非孤立之作,它是唐一禾精心策划的抗战史画《伟大的行列——四万万七千五百万同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原计划创作成宽约三米的大型油画,却在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年代永远停留在了草稿阶段。然而,正是这份“未完成”,使其成为那个艰难时代最真实深刻的写照。张红梅进一步分析道:“唐一禾采用横向行进式构图,人群的向前,让观众在视觉上形成一个前进的冲击力,寓意着中国青年汇入民族救亡的大潮,勇往直前。”
画中人物左起依次为夏禹卿、徐莹、刘一层、王子惠、朱玉如、倪正方、侯日逊,他们是唐一禾在武昌艺专的学生。他们手持号筒、铜锣、画具等宣传工具,踏着坚定的步伐奔赴城乡。号角象征着唤醒民众,铜锣寓意警示集结,画具则代表着艺术作为抗战武器的力量。这种基于真实个体的描绘,赋予画面强烈的历史真实感。
站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七七的号角》更显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抗战历史的艺术见证,更持续吹响着传承与奋进的时代强音,激励着新时代青年继承这份“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