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
黄丽娜 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主管医师,吉林省健康科普专家、国家营养科普宣讲团成员。兼任吉林省预防医学会食品安全监测评价与标准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吉林省药学会第三届保健食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食品安全与卫生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随着中秋佳节的到来,市场上各式月饼琳琅满目,从豆沙、莲蓉、蛋黄、五仁等经典口味,到添加枸杞、燕窝、人参的“养生月饼”,再到主打无糖、低脂的“健康月饼”,选择丰富的同时,也让消费者陷入诸多食用误区。加之月饼因高热量、高油脂、高糖分等特性,每年都有因食用过量入院的案例,本期《求证》特邀专家详解常见误区,并针对特殊人群及消费场景给出健康建议,助力公众安全享用中秋美食。六大食用误区,你中招了吗?
误区一:月饼当正餐或代餐
“早上赶时间,吃块月饼当早餐;晚上懒得做饭,啃个月饼算晚餐”——不少人图方便将月饼当作正餐或代餐。对此,黄丽娜说,这种做法不可取,存在健康隐患。她解释,月饼的主要成分是糖和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含量极低,长期以月饼替代正餐,不仅无法满足日常生理活动所需的营养,还会因糖分和脂肪摄入过量,增加消化不良、肥胖的风险,长期下来还可能诱发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正确做法是将月饼切成小块,作为间餐零食少量品尝,既满足口腹之欲,又避免营养失衡。
误区二:无糖月饼可随意吃
“既然标注了‘无糖’,肯定不怕升血糖,多吃几块也没关系”——这是很多消费者对无糖月饼的认知误区。黄丽娜解释,“无糖”仅指不含蔗糖,部分产品可能添加麦芽糖浆、果葡糖浆等替代糖,仍会升高血糖;有些无糖月饼使用糖醇类甜味剂替代蔗糖,其进入大肠后可能提高肠道渗透压,导致腹泻、腹痛,消化功能较弱或肠易激综合征人群需格外谨慎。
误区三:月饼冷藏可延长保质期
许多人将吃不完的月饼放进冰箱冷藏,认为能延长保质期,这是多数家庭的习惯做法,但这种操作实则适得其反。黄丽娜解释,月饼的主要成分为淀粉,经焙烤后变软,低温环境下会析出水分,导致月饼变硬、口感变差,含油含水少的月饼还易发霉。月饼高糖高脂的特性已能延长保质期,在保质期内常温存放于阴凉、通风、干燥处即可。不同月饼保质期不同,须在产品保质期内尽早食用。
误区四:“保健月饼”有养生功效
市面上不少月饼宣称添加了鱼翅、燕窝、人参、螺旋藻等珍贵食材,主打“保健养生”功效,价格也比普通月饼高出数倍。黄丽娜说,这些所谓的“保健月饼”更多是商家的营销噱头。她分析,从营养角度来看,珍贵食材在月饼中的添加量通常极少,对月饼整体营养结构的提升作用微乎其微,更谈不上明显的滋补效果;从食品安全角度,鱼翅、燕窝等食材若处理不当,反而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重金属超标等风险,增加食用隐患。更关键的是,月饼本身属于高糖高脂食品,即便添加了有保健价值的食材,其保健价值也会大打折扣。黄丽娜呼吁消费者在选购月饼时应理性看待“保健”概念,优先关注口感、新鲜度和食品安全,而非盲目追求高价的“珍贵食材款”。
误区五:水果月饼可替代新鲜水果
水果月饼因口感清新,深受女性和儿童喜爱,但很多人误以为吃水果月饼能替代新鲜水果,补充维生素。对此,黄丽娜纠正道,市面上销售水果月饼的馅料,大多并非新鲜水果,而是经过糖渍、烘干处理的果脯或蜜饯,部分果味月饼甚至用冬瓜馅搭配食用色素、香精调制而成,模仿水果风味。这些月饼在加工过程会导致水果中的维生素C、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大量流失,与新鲜水果的营养价值相差甚远。健康人群每天需摄入200—350克新鲜水果,不可用水果月饼替代。
误区六:保质期长的月饼防腐剂多
“保质期越长的月饼,肯定加了更多防腐剂”——这是消费者对食品保质期的常见误区。黄丽娜介绍,“保质期越长,防腐剂加得越多”的说法并无依据。防腐剂添加量与保质期不成正比,月饼保质期主要受含水量、含糖油量、生产工艺影响:豆沙、莲蓉等含水量少、含糖油多的月饼,微生物难繁殖,保质期较长;鲜肉等低糖、高含水量的月饼易滋生微生物,保质期较短;现代化工厂生产的月饼,因工艺先进,保质期通常比手工月饼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