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晨光穿透薄雾,洒在永吉县伊勒门村层层叠叠的金色稻浪上。国庆长假的清晨,当城市还在沉睡,稻田里的村民们早已开始了忙碌。田埂上,镰刀划过稻秆发出唰唰声,这是大地丰收的赞歌。
晨光中,村民们一字排开,弯腰俯身,金色的稻穗在他们手中轻轻一握,镰刀顺势划过,成把的稻谷便被整齐地放置在身后。空气中弥漫着稻穗的清香和泥土的气息,几位村民一边劳作,一边交流着今年的收成:“今年雨水匀,稻粒长得瓷实。”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额头上沁出的汗珠在朝阳下闪闪发光。
田间,几位年轻人正跟着长辈学习收割技巧。“手腕要稳,刀刃要平,顺着稻秆的走向发力。”一位老人耐心地示范着。年轻人初试身手,动作虽显生疏,但每割下一把,都有收获的喜悦。手工收割这门古老的手艺,正是在这样手把手的传授中,代代相传。
打谷场上,另一番繁忙景象。村民们用传统的方式给稻穗脱粒,金黄的谷粒在击打下欢快地跳跃,很快堆成了“小山”。两位老人坐在谷堆旁,细心地筛拣着稻谷,确保每一粒收成都得到妥善保存。“虽然手工收割费时费力,但能最大程度减少浪费。”一位正在休息的村民说道。
晒谷场的稻谷在阳光下铺展开来,散发着独特的香气。村民们望着这片丰收的场景,疲惫中带着欣慰。“在这举国同庆的日子里,用劳动庆祝节日,别有一番意义。”村民李秀霞笑着说,眼神中满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暮色渐浓,田野重归宁静,唯有晚风轻轻拂过新割的稻茬。村民们收拾好农具,踏着夕阳的余晖走向村庄。在这个属于收获的季节里,伊勒门村的村民们用最传统的方式,书写着对土地的热爱,也用丰收的喜悦,为这个国庆假期增添了独特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