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再造“新粮仓”

——乾安县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见闻

本报记者 任胜章

深秋时节,乾安县赞字乡父字村的田野里,一片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金黄的玉米秆整齐排列,籽粒饱满的谷穗随风轻摇,很难想象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一年前还是一片盐碱低产田。

这里正是乾安县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的核心区域。该项目自今年1月18日启动,计划总投资2.08亿元,治理面积达2.28万亩,覆盖赞字乡父字村和竞字村两个区域。

“根据土壤盐碱化程度,我们制定了差异化的治理方案。”项目技术人员刘慧涛介绍,18200亩轻度盐碱地通过施腐熟农家肥和秸秆还田来培肥地力。而4600亩中度盐碱地则需要在施腐熟农家肥和秸秆还田基础上,增施柠檬酸石膏和腐殖酸进行改良培肥。所有改良措施将连续实施两年,确保治理效果持久稳定。

在项目区内,纵横交错的排水沟渠、整齐排列的滴灌设施、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构成了现代化农田的骨架。据了解,项目区新建农用井107眼,配套滴灌设施194套,护砌排水沟14.126公里,新建和改建道路41.215公里,同时还完成了完善的农田输配电工程。“盐碱地治理是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改良土壤,还要配套完善的水利和道路设施。”项目负责人邱俊伟表示,通过这些工程措施,项目区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农机下田畅通无阻,为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站在田埂上,父字村的一位村民抓了一把土壤感慨道:“以前这地又硬又碱,庄稼长不好。现在土壤疏松了,庄稼长势这么旺,丰收在即。”

据测算,项目完成后,项目区玉米亩产将提高至800公斤左右,每亩成本减少100元,同时可转移劳动力650人,每人年均创收两万元。整个项目区产值将增加2120万元,粮食产能增加4560吨,经济效益可观。

该项目的实施为松嫩平原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方案。乾安县作为农业大县,自2006年起就开始探索水肥一体化技术,如今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再次走在前列。

阳光洒满田野,如今,这片土地正悄然再造一座“新粮仓”。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