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田野一片金黄,空气中弥漫着谷物的芬芳,我省玉米陆续迎来收获期。农户们正抢抓晴好天气,有序开展收割作业,确保颗粒归仓。
10月3日一大早,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众一农机专业合作社600公顷玉米地里,沉甸甸的玉米棒子颗粒饱满,静待归仓。
今年,陈家店村众一农机专业合作社采用大垄双行密植技术。这种模式下,每公顷土地种植玉米高达5.5万株。众一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忠国说,就在前两天,合作社对玉米进行了测产,3穗玉米重量可达到1.05公斤,这样算来,单产每公顷产量在1.5万公斤左右,与往年比每公顷可增产500公斤,丰收已经定局。
俗话说,三春不赶一秋忙。以往,因为劳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农民都把秋收当作一个农忙关口。如今,收割机庞大的身躯灵活地穿梭在田间,取代了“老少弯腰”的劳作。
在陈家店村玉米收割现场,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在田间轰鸣作业,成为秋收现场最动人的风景线。大型联合收割机成片作业,如同威武的“铁牛”在玉米地里缓缓前行。机器过处,一排排挺拔的玉米秆被整齐切断,金灿灿的玉米棒被精准收入机舱,粉碎后的秸秆均匀撒回田间,为土地增添养分。
机械按照规定路线自行收获,数据信息在屏幕上一览无余……借助北斗导航和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众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收割机沿着田垄匀速推进,不一会儿,机身仓储就显示玉米已经装满。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今年秋收,众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科技底色愈发亮眼。收割机远程视频监控作业、辅助驾驶农机投入收获一线、无人驾驶收割机示范推广,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与现代农业机械装备相结合,机械化收获已迈进智能时代。“加满油、选好地,农机就可以自己干活了!”陈忠国说,收割机上安装了传感器,行进速度、距离远近、有无遗漏等都能自动监测,一旦出现问题会实时发出提示,还可实时进行数据监控、采集,把控农机作业轨迹、位置、面积及时长,实现精准秋收。
今年68岁的董桂文是众一合作社的老农机手。自从2011年村里成立合作社后,他就卖掉自家的小型拖拉机,加入了众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农机的简单修理他都会。秋收前,合作社对农机全部检修,以防秋收中途发生问题。由于合作社有一些零散地块,今年合作社决定提前秋收。“如果秋收时间拉得过长、作业环节过多,就容易造成粮食损耗。”董桂文表示,相反,机械化收割不仅简化了秋收工序,还节约了成本和时间。
“铁牛”下地,提质增效。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机械化收获不仅体现在提升作业效率,更体现在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近两年,我省依托数字农业、智慧农业,越来越多现代化机械化收获模式得到普及和应用,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数字化、智能化助力现代农业的生动实践比比皆是。
阳光下,金黄的玉米棒从收割机仓卸粮口倾泻而出,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玉米香甜气息。一片玉米地收割完毕后,社员们紧接着进地,弯腰扎进田地,他们背上塑料袋,埋头拨开枯黄的玉米叶,一步步检查地面,生怕漏下任何一颗遗落的玉米棒子,真正做到颗粒归仓。大家纷纷表示,看着金灿灿的玉米棒源源不断地从收割机中流出,一年的辛勤劳作得到了最好的回报。这种丰收的喜悦,不仅来自产量的提升,更来自现代农业科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
夕阳西下,收割机仍在田间忙碌,卸粮点金色的玉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社员们的欢声笑语在田野间回荡,构成了一幅动人的丰收画卷。机械化收割不仅收获了沉甸甸的粮食,更收获了农民们满满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