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九一八”》:

对历史伤痕的深刻艺术回应

本报记者 王丹丹

现实主义画家如何表现民族苦难?在“人民必胜——中俄美术作品展”上,东北画家赵奇创作的中国画《“九一八”》聚焦民族苦难与抗争,是对历史伤痕的深刻艺术回应。

作品以写实的水墨语言,厚重的色调,表现出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的苦难境遇。画面选取的老年、少年、儿童等人物群体,体现出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远处的茫茫旷野,则象征着东北人民被压迫之后无处可归的真实生存状态。

传统历史画通常描绘一个决定性的“瞬间”,而赵奇则借鉴电影蒙太奇手法,将多个不同时空的场景组织在同一画面中。这种手法打破了传统画作“移步换景”的线性叙事,让观众同时接收所有信息,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叙事容量和情感冲击力,实现了对一段宏大历史的“视觉整合”。这种极具张力的视觉语言,成功地让一段民族集体记忆在观者心中复活。

吉林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红梅认为,作者的国画功底非常扎实,在人物造型和笔墨凝练上都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作品有强烈的凝重感和历史感,能够激起观众对于东北那段特殊历史记忆的深切感怀。”

赵奇的《“九一八”》创作于1981年。当时正值九一八事变爆发50周年。这幅作品的出现,是对历史伤痕的深刻艺术回应。

赵奇以现实主义历史人物画见长。他的作品常常聚焦民族苦难与抗争,风格凝重、富有力量感。作为其早期代表作,《“九一八”》延续了现实主义水墨风格的时代表征,被视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绘画复兴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中国历史画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影响了后来许多同类题材的创作。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