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民大街的围墙次第拆除,当尘封22载的人民广场再度敞开怀抱,当百年商埠地以艺术之名重焕生机……长春的夜,正随着一个个城市文化地标的焕新而被点亮;百姓生活,也因一个个公共文化空间的更新而愈加丰盈。
既存续记忆,更激活空间;既致敬传统,亦拥抱未来。今年以来,一场保护与创新并举、历史与现代交融、文化与经济共生的城市焕新行动,悄然在长春掀起。以历史街区与城市地标改造升级为引领,一场以人为本的生动实践证明:文化遗产不是静止的展品,而是可感可触的精神纽带和情感共鸣;城市更新不是推倒重来,而是一次赓续文脉、赋能生活的深刻转型。
布局:打造城市文化“经络网”
灰墙碧瓦与青石步道交相辉映,百年古树与葳蕤花草掩映生姿,历史建筑与新生潮店相得益彰……漫步在改造升级后的新民大街上,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生活,迸发出别样的生机与活力。
可就在不久前,历史风貌与人间烟火还因“一墙之隔”阻断了链接。此次新民大街的整体升级改造,如同一次精妙的文化空间“缝合术”。沿线的13个院落,通过“拆围透绿”推倒了阻隔视线的藩篱,为城市让渡出休闲之所,让古树与新景交融对话。围墙消失后,释放出的4.5公顷绿地,被精心“雕琢”成13个口袋公园,如同一颗颗翠绿的明珠,镶嵌在历史长街旁,向每一位市民和游客敞开怀抱。
消失的围墙,架起历史与当下的桥梁;文化地标间的创新联动,则串联起一座城市的文化“主动脉”。以新民大街为轴,南北连接起伪满皇宫博物院、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以及人民广场等众多历史地标,共同构成了城市核心区;向东,步行3分钟可达烟火气十足的桂林路商圈。向西,450米外是红旗街商圈,拥有长影旧址博物馆、“这有山”特色商业及标志性的54路有轨电车。加之伊通河55公里滨水绿道与北湖画舫、工业轨迹公园、南溪里文旅小镇等构成的城市滨水景观带,“一心一带两翼”的全域文旅“经络网”就此形成。
“这条‘文旅经络’的贯通和全域资源的高效联动,不仅方便游客规划行程,还丰富了长春的文旅体验。”长春市文广旅局副局长金勇表示,“这更加推动了长春文旅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态势,为长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焕新:品味城市更新“文化味”
百年历史建筑与创新文化体验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当评剧刀马旦的铿锵唱腔缭绕红墙青瓦,梦幻水系舞台点亮百年商埠地,沉浸式互动剧演员穿梭于历史建筑群……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交出了一份“专属”答案。
“来春京西,看的是风景,感受的是文化。”据长春文旅集团街区运营负责人史锦介绍,从年初的艺术季、“五一”期间的戏剧节,到不久前的“春京西文学季”,街区始终以“艺术+生活”为核心理念,打造更贴合长春文化气质的活动,“这既满足了年轻人的社交需求,也为他们提供了发现城市生活新可能的空间。”历史与诗意的浪漫“邂逅”,也让春京西强势“破圈”,一跃成为融合历史文化与青春活力的文旅新地标。
这份创新的活力,同样在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澎湃涌动。
“新民漫游计划”开启时,200多米长的巡游队伍如彩带般掠过青石板路,将整条街变成流动的剧场。红旗国礼车队、文化主题漫游巴士、长春市动植物公园NPC、中泰海洋巡游队依次走上街头,汽车、航空、电影、人参、梅花鹿等蕴含长春城市印记的主题花车,组成一道流动的风景线,述说着独属于长春的文化故事。
特色巡游、互动演绎、新民市集、集章打卡……这些丰富的形式,将新民大街精心打造成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剧场”。在这里,每一步行走,都可能邂逅历史与潮流的碰撞;每一刻停留,都酝酿着艺术与生活的奇遇。
在科技的加持下,历史场景亦不再遥不可及。以“一馆三厅”文博矩阵为核心,新民大街构建起历史教育与科技体验的融合空间。全息投影技术在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等建筑外立面动态还原历史场景;游客扫描AR导览二维码,即可通过手机“一码穿越百年”,查看建筑三维模型、历史变迁动画并聆听专家解说;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采用“文物+数字”双轨展陈,5D沉浸式影院和互动沙盘将长春的城市发展史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立体叙事。
“新民大街以伪满时期历史建筑群为核心,结合全息投影、AR技术打造沉浸式历史教育空间,强调可阅读的历史。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则以‘艺术+生活’为核心理念,将百年建筑转化为开放式先锋剧场,形成可参与的艺术。”金勇告诉记者,“此外,我们还通过重新开放的中心广场,打造可感知的公共空间。三者以‘历史叙事—艺术表达—公共体验’的关系,形成文化体验的完整循环和链条。”
亲民:共享城市文化空间“烟火气”
最好的文化更新,莫过于融入百姓生活。
点一杯人民咖啡馆的咖啡,站在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下打卡拍照,这是长春市民江先生带外地友人逛长春的第一站。“我们老长春人几乎都有一张在人民广场上的‘打卡’照,这里承载着太多我们对于这座城市的记忆。”对于时隔22年人民广场再度开放,江先生难掩激动,“一踏上人民广场,儿时的记忆一下子全回来了,感觉特别亲切。
为使众多城市地标更好地服务百姓休闲文化生活,长春通过优化区域交通,改造升级地下管线,提升路面、路灯、路名牌、公交站亭设施等一系列措施,让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文化供给品质的提升,实现公共文化空间与历史文化空间的融合发展。
“新开街三个月来,新民大街备受市民、游客欢迎,改造成果更是好评如潮。”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公众服务部负责人王漫告诉记者,“为守护好这份共同的城市记忆,不少市民主动前来捐赠,把珍藏多年的老物件交给我们。”如今,百余件饱含市民情感的老物件被珍藏在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中,让新民大街不仅是历史的容器,更成为与市民情感相连的纽带,一个汇聚城市记忆的“新城之心、亲民之所”。
围墙的拆除、绿地的开放、活动的举办、科技的赋能……其核心要义在于打破文化供给与群众需求之间的藩篱,让文化空间真正回归人民、服务人民。这些精心打造的“文化会客厅”,不仅重塑了城市风貌,丰富了文旅业态,更在润物无声中提升了城市的文化亲和力与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它们生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是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与城市品质提升、文化惠民深度融合的成功实践,为新时代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鲜活的“长春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