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1版:头版新闻

榆树市:生态种植铺就新“稻”路

本报记者 刘霄宇

秋风起,金黄的水稻被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作为“天下第一粮仓”,2024年,榆树粮食产量达到63.79亿斤,今年,这片黑土地不负耕耘——田间作物穗粒饱满、长势喜人,丰收的脉络正在清晰延展。

在保寿镇红旗村,秋阳穿透清晨的薄雾,洒在民悦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稻田里。田埂边,合作社负责人徐禹庆的目光掠过成片的金黄的稻穗,指尖拂过饱满的稻粒,语气里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珍视:“我们摸索多年,终于把鸭子和水稻‘凑’成了好搭档。”

这片稻田藏着榆树农业的生态巧思——鸭田米种植技术,让水稻与鸭子在田间共生共长。不同于传统种植模式,这里全程不施化肥、不打农药,鸭子成了“田间管家”:它们在稻田间穿梭,啄食杂草与害虫,避免了杂草争夺养分、害虫啃食稻苗。同时,鸭子的粪便又成为天然肥料,为水稻生长提供养分,实现了“浑水肥田”的良性循环。阳光下,稻穗低垂,偶尔能看到几只鸭子在稻丛中探头,清脆的鸭鸣与稻叶的沙沙声交织,构成了生态农业的生动图景。

田埂另一侧,4台水稻收割机正以整齐的队列推进,巨大的割台将稻穗卷入,金黄的稻谷顺着输送带落入粮箱;6台农用拖拉机运输车紧随其后,装满稻谷的车斗在田埂上连成一串。这忙碌而有序的场景,既是对生态种植的最好回馈,更是榆树用技术守护粮食安全的鲜活注脚——每一粒有机鸭田米,都承载着“纯天然”的品质承诺,也见证着“藏粮于技”的生态智慧。

在榆树市大坡镇西山村的稻田里,另一幅丰收图景也正徐徐展开。吉富米业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里,“稻花香2号”的独特香气在空气中弥漫,负责人刘福安蹲在田边,用力搓开一粒稻谷,雪白的米粒透着莹润的光泽:“我们种的是‘订单稻’,从下种到收割,每一步都得盯着品质。”

这片1500亩的有机水稻种植基地,为了保证绿色有机品质,种植过程中全部采用物理杀虫方式——田间架设的诱虫灯在夜间亮起,成了害虫的“天敌”;人工除草队则穿梭在稻田间,用手拔除漏网的杂草。“慢一点没关系,要的就是这份纯粹。从选种到收割,每一个环节的精细化管控,都是为了让‘稻花香2号’的口感与营养不打折扣。”刘福安说。

几台水稻收割机正在稻田里匀速作业,稻穗被整齐收割,留下的稻茬高度均匀——这是为了明年种植考虑。收割下来的稻谷将直接运往稻米加工厂,省去中间环节,确保“从田间到车间”的新鲜度。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