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饮马河对岸吹来,在长春市九台区红光村四千余亩稻田里停下脚步。田埂上,一首传唱七十余载的歌谣在朝鲜族老者的唇齿间低回:“我们到达的地方,就有水稻生长……只把锄头和水瓢带在身上,一粒粒籽种撒到田里,根儿扎在新的家乡。”歌谣唱的正是红光村的缘起。
因稻而生的朝鲜族村
1948年,60户朝鲜族农户在李永祚、林国春等人的带领下,踏上寻找理想稻作地的征程。他们从吉林市棋盘街出发,沿着饮马河一路勘察,最终在1949年3月驻足于今日的红光村。这里沉积着千年的黑钙土,攥一把能渗出油膏般的养分;饮马河支流蜿蜒而过,无需复杂渠系即可自流灌溉;平缓的地势既避免水土流失,又为规模化种植提供先天条件。60户种稻“老把式”不约而同选中了这块种稻宝地,决定在此开荒建村。他们白天挥舞锄头、镐头改造田地,夜晚围坐在煤油灯下搞稻田和村庄规划。几年后,这个“无中生有”的村庄便因为种植水稻而远近闻名。
1957年,农庄主任李永祚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之后,保加利亚、朝鲜农业考察团、日本农垦团成员先后来农庄参观考察,并对当地的种稻技术和大米品质赞不绝口。
一张老照片,让她忍不住哭了
歌谣,在稻穗间回荡,像从远方捎来的一封长信,一字一句,把村庄里朝鲜族人民与黑土地共生共荣的命运,唱成了一种奋斗精神,一代代传承下来。
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量村民利用语言优势出国务工,村里仅剩下老人和孩子。年轻的劳动力离开了,村里的水稻田怎么办呢?面对两难选择,赵云熙等人回乡任职村干部,守护村庄的稻田。他们把各家各户的水田集中流转到村集体,再由村集体统一为这片土地“找婆家”。几年后,红光村开创了一条“村集体+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之路。
而今,红光村的田埂间立着各式各样的智能监测仪,古老的农事正被新科技轻轻托起。
稻田边,1600平方米的“九台稻米产业展览馆”正免费向游客开放。国庆节期间,从韩国回来的李淑勤,正站在一面照片墙前。她用手指轻轻点着其中一张照片,两行热泪从她的眼角流了下来。
照片上的人,正是红光村第十六任村书记赵云熙,是李淑勤的“发小”。那年他已是癌症晚期,为了给红光村的水稻田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他打上止疼针,连续考察数十家的稻米企业,他希望引进一家良心企业,不仅能在红光村种出高品质的水稻,还能把红光村的种稻精神发扬光大。
当大米被赋予文化
赵云熙离开这个世界已经整整5年,红光村的大米在村里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产品——合十大米。借助九台区打造“九台贡米”区域品牌的机遇,“合十大米”顺势南下,迅速进驻北京、杭州、广州等中高端市场。
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源远流长的种稻历史,现代化智能化的科技支撑,让“合十大米”有了产量和质量的“硬核”竞争力。但真正让“合十大米”走入人心的是一种更柔软、更坚韧的力量——文化。
一粒米的文化究竟是什么?又从何而来?
对于“合十大米”来说,它的文化是红光村朝鲜族村民对土地的深情和对“种出好稻”的世代追求,是一群人在同一片土地上,用同样的姿势,朝着同一个方向,活出来的一股心劲儿。它经过风吹雨淋、春耕秋收,慢慢沁入泥土,渗进稻根,最终成为一种种稻准则,一种种稻信念。这文化,来自岁月深处,更来自每一个种稻人。
如何将一粒米背后的文化呈现出来,形成品牌势能,拉动产业发展?
2024年,吉林大学胡卫军教授的团队以红光村深厚的种稻文化,为他们设计了产品包装,红光村朝鲜族村民七十余年守望稻田的故事第一次以一粒米、一个品牌出现在众人面前。2025年,这套设计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之星设计奖”。
被赋予文化的红光村大米,对于某些人来说,从此,已经不再只是果腹的粮食,而是一段深情,一份牵挂,一种生活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