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提高文明乡风建设水平,打造平安法治乡村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时强调,“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共同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新征程上,应持续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城市和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总体要求,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着力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乡村始终是文化传承的基因库、精神滋养的源泉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其奥秘就深藏于广袤的乡村大地。从《周礼》记载的“乡饮酒礼”到朱子家训的伦理规范,从二十四节气的农耕智慧到宗族祠堂的道德教化,乡村社会形成独特的文化生态系统,其文化基因历经千年传承,在当代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如,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在长辈言传身教中代际传递;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在农民与土地的共生关系中生生不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岁时节令的民俗活动中鲜活呈现,这些文化蕴含的文明密码构成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为中华儿女提升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厚滋养。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发展面临着抵御外来文化冲击和防止自身陷入僵化保守的双重考验,这要求我们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建立文化自觉,既不割裂历史,也不固步自封,要通过挖掘乡村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如耕读传家的教育传统、邻里互助的道德规范、敬天法祖的生态伦理,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文化的传承和自我更新,推动精神家园向更加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在时代变迁中构筑乡村百姓共有精神文化家园。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既要守好优秀传统文化、也要注重弘扬时代精神,既强化“静态保护”,也突出“活态传承”,将乡村独有的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彰显乡村独特气质和鲜明风格的精神文化家园。一方面,要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理念,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优质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并推动文化设施“活化”利用,让每个文化阵地都成为乡村百姓精神培育的沃土。另一方面,要坚持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互促共进,发挥好农耕文化、渔猎文化等传统文化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重要作用,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文明乡风,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互融共生中持续赋能乡村振兴。具体实践中,要积极建立乡村文化保护名录,对传统村落、农耕技艺、民俗活动等实施分级保护,建立乡村文化研究基地,为传统文化保护利用打牢根基;培育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实现文化价值经济变现的同时,帮助乡村百姓提升文化获得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凝聚人心人气。
在守正创新中共绘乡风文明新图景。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需要把准乡风文明建设方向,构建好彰显主体性的乡村文化话语体系。一方面,要把握好反映时代要求和乡村振兴需要的文明乡风建设方向,引导农民群众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等逐步与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等要求相适应。强化教育引领,摸清乡村百姓精神成长所需,畅通宣传、教育、关心、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以乡村百姓喜闻乐见、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形式,让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走进群众心里。科学构建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之中,发挥乡贤能人在文化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在柔性引导中培育文明新风。另一方面,突出乡村百姓主体地位,持续激发其参与文明乡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民从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向身体力行的“推动者”转变,从“要我建设乡村文明”到“我要建设乡村文明”的转变。要立足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共同体,深化村民自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模式,缔造和谐人文家园。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让乡村家庭和睦美满、亲人相亲相爱、邻里守望相助蔚然成风。
培育文明乡风、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文化价值判断与选择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绵绵用力,下足功夫。要立足乡村发展实际,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抓好“顶层设计”,建立“齐抓共管”大格局,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引领作用,通过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建立完善保障机制、营造和谐氛围等措施,引导村民不断转变观念,同时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丰富乡村百姓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寓教于乐,入耳入脑,深入人心,潜移默化。此外,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形成向上向善的乡村社会文明风尚,用文明之风滋养和美乡村,为乡村振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