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怒吼吧!中国》:

民族危亡时的精神呐喊

本报记者 纪洋

在“人民必胜——中俄美术作品展”的展厅里,一幅幅承载着反法西斯记忆的艺术作品静静陈列,其中,李桦创作于1935年的版画《怒吼吧!中国》格外引人注目。这幅展现中国人民伟大抗战精神的经典之作,以极具冲击力的视觉语言,将民族的苦难与抗争凝固在方寸之中,引得往来观众纷纷驻足观看。

1935年,华北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李桦的个人丧妻之痛与国家的危难交织在一起,这种国仇家恨,化为磅礴力量,从而创作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怒吼吧!中国》。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被捆绑的汉子是饱受屈辱、被束缚的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并不强壮但筋骨有力,象征着当时积贫积弱但蕴藏着无穷力量和不屈意志的中国。汉子的双眼被布条蒙住,代表着苦难与被封锁的视线,但更反衬出他内心无法遏制的怒火——即便看不见前路,即便被黑暗笼罩,他依旧凭借本能的反抗意识和对解放的强烈渴望,在绝境中寻找希望的微光。

吉林建筑大学书法学院副院长李也对这幅作品有着深刻的解析,他表示:“大张的嘴巴是整个作品的视觉与情感中心,是无声画面中的‘怒吼’,是沉默中爆发的宣言,发出了整个民族救亡图存的最强音。伸向匕首的手是点睛之笔,它象征着行动与希望。匕首近在咫尺,意味着解放的工具触手可及,号召人民拿起武器,进行坚决的斗争。”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