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T30版:新时代 新报答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推动医研产深度融合——

在传承中创新 在协同中突破

本报记者 张添怡

秋日的长春,药香氤氲。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科研院区内,研究人员正围绕我省道地药材成分与作用机制开展深入研究;临床病房内,医生将千年方剂与现代诊疗技术结合,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这一幕幕,正是该院以医研产协同发展书写新时代中医药答卷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该院锚定“守护人民健康”核心使命,在医疗服务提质、科研攻关突破、人参产业升级等领域全面发力,成果丰硕,先后获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省级中医药科研机构、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等三大国家级项目建设单位。

“舒筋壮骨”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让老百姓方便看中医、看上好中医,是省中医药科学院发展的不懈追求。作为国家首批三级甲等中医院,该院坚持“学科、专科、专家、专病”发展路径,形成以首届全国名中医王玉、蔡鸿彦主任医师为首的中医肺病科,李立新、庄玲伶主任医师为首的中医儿科,项颗、孙莉主任医师为首的中医老年病科、康复科等为代表的国家级重点专科群,成为区域医疗的“金字招牌”。

在便捷服务能力提升上,医院持续发力——首次开展员利针、浮针等省内新技术,近2年临床获批应用15项新技术;开展医疗质量和服务“双提升”行动,实现“一次就诊只挂一次号”“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上线医保刷脸支付,开通中药智能查询及配送服务,患者满意度稳步提升。

此外,医院与14家基层医疗机构共建医联体,设立名医工作室对口帮扶,累计举办义诊240余场,服务群众8.2万余人次,让中医药服务真正扎根基层、惠及百姓。

“固本培元”

为中医药插上科技翅膀

作为全国首批七所重点中医药研究基地之一,省中医药科学院科研成果亮眼:拥有21个国家级、16个省级科研平台,近三年申报课题455项,中标292项,获批经费3049万元,获省科技进步奖12项,出版专著22部,授权专利29件。2023年,“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入选国家高水平重点学科,标志着医院基础研究能力迈入全国先进行列。

近年来,医院聚焦人参、鹿茸等吉林特色道地药材,开展基础到应用的系统攻关,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依托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平台,为66家企业213个品种提供检测服务,推动88个新品种投产,签订技术服务合同94项,实现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

“强药兴产”

激活人参产业新动能

人参是吉林道地药材的代表。医院率先突破人参全株研究壁垒,运用多组学技术揭示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作用机制,研发含人参新药50余项、保健食品7个,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发明专利10余项。“人参茎叶总皂苷”质量标准被2010版《中国药典》收载,成为全国人参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

依托强大的科研后盾,该院传统优势学科发展迅猛。如肺病科将含人参方剂用于病毒感染后疲劳综合征、慢阻肺等疾病,在超3万人次临床使用中,对恢复期疲劳综合征改善率达93%;作为国家中医老年病区域诊疗中心的老年病科,开发6项含人参医疗机构制剂,用于脑功能衰退、代谢综合征等老年病防治,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奋进新征程,医院将继续在传承中创新,在协同中突破,“我们要让中医药不仅‘古树发新枝’,更要‘新枝成林’,为健康吉林、健康中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省中医药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荆涛说。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