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当金秋拂过白山松水,秋光泼彩,吉林沃野尽染。极目远眺,稻浪金波涌,玉米翠穗悬,大豆摇铃语,参果暗香浮——这方黑土地,正以壮阔之姿,铺展“仓廪实”的丰饶长卷。
这份丰收的背后,是吉林以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守牢播种面积“基本盘”,下足单产提升“绣花功”,按季盯进度、环环抓落实,以步步扎实的举措,为“中国饭碗”装进更多“吉林好粮”。
秋风送爽时,舒兰市平安镇的稻田里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孙老乐生态农业水稻种植基地内,收割机往来穿梭,切割、脱粒、粉碎稻秆一气呵成,稻粒直送烘干塔,扬起阵阵谷香。
“你看这稻穗,饱满得压弯了腰,成熟度实打实!”基地负责人孙民难掩兴奋,“今年118公顷水稻,每公顷能打1.45万斤,丰收板上钉钉!”
作为水稻主产区,舒兰市今年水稻种植面积约75万亩,通过采用宽窄行机械插秧技术,水稻品种病害发生率降低10%,病情指数下降60%。
“镇里给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水渠修得通畅、道路铺得平整;无人机飞防、有机肥喷洒这些‘新家伙’用上,产出的大米品质没的说!”孙民的话,道出了技术赋能的实效。
北纬40度—46度是世界公认的黄金水稻带,也是世界著名的优质粳米产区。
科技“翅膀”,托举了水稻稳产高产的底气。今年,吉林主推水稻钵型毯状苗育插秧、水稻机械直播生产、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等多项水稻生产技术,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7%。
坐拥享誉世界黑土带核心区的吉林,87%以上的耕地是黑土地,90%以上的粮食产自黑土地。这份得天独厚的馈赠,让吉林人均粮食占有量、商品率、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
但吉林人更懂: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既要高产,更要长青。于是,“梨树模式”的迭代升级,成了守护黑土地的关键答卷。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十强县之一的梨树县,正是黑土地保护利用的试验田。走进梨树县青堆子村,一台台农机隆隆作响,收割、摘穗、剥皮一次性完成。农机驶过,玉米地覆上一层厚厚的秸秆“棉被”。
“你看这黑土,多暄!”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扒开秸秆,土壤黝黑肥沃,“连续监测显示,实施‘梨树模式’地块每公顷降低成本约1200元,单产提高8%以上,表层有机质增加超过20%!”
“给黑土地‘盖被子’,风刮不走、水冲不跑!”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笑着展示玉米棒,“你看这棒子,个大、轴细、籽深!今年1.5万亩玉米,每亩预计收2000斤!”
如今的“梨树模式”,早已不是简单的秸秆还田。高端智慧农机驰骋田间,卫星遥感、大数据精准“导航”,“院士工作站+科技联盟+科技小院+推广站+示范户”的“五位一体”模式落地生根。
全省保护性耕作面积突破4000万亩,稳居全国第一——黑土,正在科技护航下焕发新生。
栉风沐雨砥砺行,春华秋实满庭芳。站在新起点,吉林将继续秉持创新发展理念,深耕智慧农业领域,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让科技之光照亮每一寸黑土地,为全国农业发展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模式,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