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黑土地会“说话”,它会透露怎样的秘密?
在吉林,一株稻穗的弯度、一粒玉米的糖分、一方土壤的呼吸,正被转化成一行行清晰的数据。这些数据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打开“新丰收时代”的金钥匙——它们让无人机知道何时洒药,让灌溉阀自动开启,甚至让消费者扫码就能看见稻谷的成长日记。
丰收季,风吹稻浪,空气中都裹着稻米的甜香,田垄中玉米叶子的细碎声响正漫过整个秋田。
在这片饱含生机、孕育丰收希望的原野上,农民们不再单单依靠经验来判断时节、规划农事;他们如今会俯首凝视手机屏幕上跳动的各类数据——从土壤实时湿度、作物生长进度,到未来一周的精准气象预警,每一项信息都清晰呈现。指尖在屏幕上滑动、点击,便完成了与脚下这片土地之间更精准、更高效的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政治责任。吉林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亦明确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作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关键路径、统筹“四个农业”的新引擎,智慧农业正为吉林传统农业体系带来新的发展态势,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抓手,其活力在东中西部三地的田野间蓬勃绽放。
中部永吉县,吴家村3000多亩高标准水稻田连绵成片。基地负责人张帅靠办公室内的设备管理农田,屋内整齐排布着温度、湿度等各类传感器与控制设备,搭配手机APP便能实时监测、遥控田间诸多指标,让智慧管理贯穿作物生长全程。
西望乾安县,曾因“十年九旱”皱紧的眉头,如今随智慧农业舒展。玉米秆挺拔如秋日仪仗,农户点开手机便知土壤墒情,轻触屏幕唤醒滴灌系统。水肥顺着管线渗入干裂过的土地,催出满穗饱满的玉米粒。
东行至延边州,长白山余韵里的珲春稻海间,“90后”新农民张百发已与无人机相伴4年。从最初的生疏操作到如今娴熟运用,这台“铁家伙”成了种田好帮手——1小时能完成10公顷稻田的精准作业,较人工成本降低八成,还能借机身红外功能实时掌握稻穗灌浆进度。长白山脚的稻浪里,翻涌着新的丰收希望。
吉林黑土间,智慧农业已破土萌新。省级“吉农云”平台如同一个智慧的“云端大脑”,串联起散布在田野间的各类农业设施。4个县级云平台、22个乡镇级云平台、215个数字乡村,织就了一张覆盖全省的智慧农业网络。在这张无形的网络中,数据如血液般流动,滋养着现代农业的每一个细胞。
其实,无人机与智能灌溉只是智慧农业的具象缩影。从田间传感器捕捉的土壤脉动,到云端大数据推演的育种方向;从智能机械的精准耕作,到农产品溯源系统的全程护航,它早已织就一张覆盖“种、管、收、销”全链条的产业网络,成为吉林农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能。未来,更多黑土地融入智慧中枢,数字技术与农耕文明深度融合,吉林这片孕育希望的原野上,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新模样,终将在每一寸黑土地上生长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