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桦甸,松花江碧波荡漾,重大项目现场塔吊林立,企业车间机器轰鸣,田间地头硕果累累,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
今年以来,桦甸市锚定高质量发展核心目标,以项目建设强根基,以营商环境优服务,以特色产业筑优势,三力齐发破解发展难题,激活内生动力,争当全省县域经济振兴的“排头兵”,在长白山余脉间书写出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时代答卷。
项目建设“加速跑” 构筑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桦甸市是白桦之城,拥有丰富的白桦树资源,我们企业就拥有1万公顷的白桦树林地,从2013年就开始生产白桦汁了!”吉林出彩农业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品牌推广部经理孟源站在年产10万吨桦甸白桦树汁产业园项目现场介绍。
现场可见,项目用地已完成前期清理,规划蓝图清晰标注着1.3万平方米用地范围。该项目总投资1.8亿元,分两期建设,投产后可生产饮品、保健品、化妆品等。“目前,立项、用地规划、施工许可等前期手续已经结束,预计年内完成投资5000万元,土建工程全部竣工。”孟源说。
今年以来,桦甸市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大力实施项目建设攻坚行动。坚持“四位一体、五项联保”工作机制,对61个重点项目配齐“项目知心人”,提供全周期、全方位、深层次包保服务;将5000万元以上项目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实行“周调度、月踏查、季总结”机制,破解用地、审批等难题30个,项目建设呈现良好态势。
在鲜食玉米产业发展集群项目建设现场,桦甸市玉米产业办公室负责人指着已经建成的厂房告诉记者,项目整体投资12亿元,全部达产后,年加工鲜食玉米可达7亿穗,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
走进总投资2.75亿元的中国黄金博物馆项目工地,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这个项目是今年8月份开工建设的,目前我们正全力加快工期,按照省委要求,力争年底完成主体封顶目标。”项目承建方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项目建成后,预计首年接待游客17万人次,成熟期年接待游客64万人次。
坚持投资挖潜,桦甸市强化投资管理效能,招商引资工作蓄势突破。他们创新实施招商引资“1563”专项行动,通过开展经贸活动,成功促成14个重点项目签约。白桦树汁产业园、双膛窑石灰石生产线等一批总投资超20亿元的项目落地生根,签约数量与额度均实现50%以上的增长。
数据印证突破:今年,桦甸市计划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47个,总投资79亿元。截至目前,已开复工项目43个,开复工率92%。1-7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5.7%,列吉林地区首位,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加快建设,为桦甸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要是没‘企业知心人’帮忙,我们这扩产计划至少得拖半年!”在吉林省长庆隆集团有限公司新厂区规划现场,企业董事长李庆昌指着图纸,语气里满是感激。今年1月,该企业计划新增4000平方米生物制酒设备生产线,却因用地指标和电力迁改犯了难。“企业知心人”、吉林桦甸经济开发区财政审计局局长刘嘉接到诉求后,立即前往企业了解问题和困难,协调开发区相关部门合力想办法。他一边协调集体耕地征收补偿,3天内就达成了协议;一边与规划建设局进行多轮专题研究,帮助企业解决项目用地不符合国家容积率标准的难题;他还与电力部门积极协商,将线路迁改费用从7.8万元压减至5万元,切实为企业减轻负担。5月28日,项目农转征手续顺利上报省自然资源厅,“现在就等审批下来,马上就能动工!”李庆昌说。
同样感受到“暖心服务”的还有桦甸市汇金钙业有限公司。2021年,该企业向外地某公司供应22万元白灰,欠款却迟迟未结。“多次催要都没用,实在没办法才找‘企业知心人’。”企业销售经理李志民回忆。得知情况后,“企业知心人”、桦甸市检察院检察长翟跃当即带队上门,组织民事检察部门负责人和资深律师现场梳理证据,指导企业补充合同、物流单据等材料。今年1月10日,法院正式受理案件,“检察官不仅帮我们厘清法律关系、补充证据材料,还教我们以后怎么防范合同风险,真是既解难题又传方法。”李志民的焦虑化为安心。
这样的故事,是桦甸市“九解一协调”机制纵深挺进的生动注脚。今年以来,桦甸市优化173名“企业知心人”队伍,对173户企业“一对一”包保,制定51项帮扶任务清单,累计帮助企业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701件。
“我们建立了常态化调度机制,分管市领导每天通过微信调度掌握工作情况,每周更新问题解决进展。”桦甸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负责人介绍,通过“九解一协调”工作机制,累计接办经营主体上报有效诉求746件,办结率93.96%。
在解融资难题方面,今年以来桦甸市组织5场银企对接会,截至目前,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35.05亿元;建成104个“吉农金服”村级服务站,发放农户贷款153万元。在解决人才劳动力难题方面,累计发布岗位5456个次,组织招聘会31场,促成1331人达成就业意向。
“以前办理工程项目审批要跑多个部门,现在有了‘保姆式’审批服务,效率大大提高。”在桦甸市政务服务中心,刚刚办完手续的企业办事人员点赞道。今年以来,该中心共为企业申报70个工程建设项目,办理205个审批事项;政务服务事项减时限压缩比达86.17%,共为企业、群众办理业务459285件。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桦甸市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真正实现了“落户桦甸市,办事不犯愁”,“企业有事马上办、难题有人帮”的服务品牌越擦越亮,让企业家们感受到了“桦甸温度”,增添了发展信心。
特色产业“百花齐放”
锻造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清晨的阳光洒在桦甸市二道甸子镇的肉牛养殖基地,一头头毛色光亮的黄牛正在悠闲地吃着草料。这里草木葱郁、山水潺潺,长白山余脉密林深处森林环抱,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牧场。
桦甸黄牛以其肌间雪花均匀、肉质鲜嫩多汁的特质,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依托北纬43°黄金畜牧带的生态优势,桦甸市将传统养殖智慧与现代产业理念深度融合,努力打造出“中国黄牛之乡”的亮丽名片。
在桦甸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连续出台《桦甸市支持肉牛全产业链发展实施意见》等10多项政策,截至目前,养殖量突破27万头,存栏量突破17万头的产业规模,更带动近3万名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桦甸市畜牧业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桦甸市成功申报以肉牛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总投资34.6亿元,谋划建设“生产基地建设提升工程”等六大板块19个项目,必将进一步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金牛牧业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熟练地分割牛肉。“我们开发出生熟制品品类各13个,将牛肉精细分割为40多个部位,满足不同烹饪需求。”企业负责人潘淑红说,公司还得在深加工上下功夫,同时加大“桦牛”品牌宣传力度,使更多百姓品尝到优质牛肉产品。
与此同时,桦甸市另一特色产业——人参产业也蓬勃发展。在桦甸市桦郊乡罗圈村人参种植基地,参农们正在精心照料着绿油油的参苗。“我们桦甸人参产品质量优、口碑好,有效成分含量高,从来不愁销路。”参农老王笑着说。
桦甸市林地资源丰富,是全省15个人参主产县(市)之一,林下参种植面积达107249亩,位居全省前列。2024年,全市人参总产量1131.4吨,产值4.1亿元。
吉林韩边外野山参有限公司负责人钟国栋指着成片的林下参基地介绍:“我们的林下参基地是国家级野山参标准化示范区,目前留存面积7.5万亩,约2亿株,年产值2200万元。”
在推动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桦甸市成立工作专班,制定《桦甸市推进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年)》,深入推进高品质人参种植行动、龙头企业培育壮大行动、精深加工提档升级行动、人参品牌创建行动等“八大行动”,积极申报“桦甸人参”“桦甸林下参”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推动人参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从肉牛产业到人参产业,从农产品加工到文化旅游,桦甸市特色产业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可以看到,当下的桦甸,项目建设热潮涌动,营商服务温暖人心,特色产业活力迸发,正以奔跑的姿态、创业的激情、实干的作风,书写着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