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T68版:新时代 新报答

吉林医药学院:

同心协力育英才

徐卫东 摄

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赵志超 摄

深化校政企合作。郭天笑 摄

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润心启智。孙玮 摄

学校“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活动。郭天笑 摄

吉林医药学院作为吉林省唯一独立设置的西医本科院校,有力传承军队办学优良传统,坚定弘扬“忠诚敬业、迎难而上、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吉医精神,在建设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新征程上,持续服务“健康吉林”和医药强省战略,用智慧和汗水描绘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

守正创新推进思政育人

学校秉持培养“下得去、用得上、信得过、留得住、干得好”基层医务人才的育人宗旨,持续强化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以“八个相统一”为根本遵循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秉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理念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以高质量党建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马院党总支采用“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融合+党建与教学活动联动+党性教育与师德建设结合”的三维一体融合机制,秉持“一融双高”理念,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思政课建设全过程,形成“头雁领航、强雁示范、群雁齐飞”的层级联动效应。获评省级标杆院系1个、样板党支部2个、省级优秀教师1人、思政课教师影响力提名人物5人;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持续提升青年教师理论素养,切实将组织优势转化推进思政课建设效能。

以系统化教学管理催生思政课程建设新突破。构建“质量监控+教学练兵+教改探索”的三维一体教学管理体系,全面提升课程建设质量。“督导推门听课、同行交叉评课、学生评教”多元听课监测教学质量;实施“四定两查”制度(定时间、主题、主备人、流程,查教案、教法)增强集体备课质量;开展青年教师大练兵、“一课同讲”等多种教学活动强化教学能力,青年教师省级以上竞赛获奖37人次;持续推进教改,连续获评两门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课程建设梯队,建成思政课VR实践教学中心,数智赋能思政课建设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

以系统化项目培育推动教研科研协同创新。构建“学科引领—团队攻坚—成果转化”三维一体科研管理体系,聚焦思政课教学改革重点领域,形成“选题立项—过程管理—成果孵化”培育机制、“教学问题—科研课题—实践应用”转化通道。结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省级教改课题16项,并于2023年成功立项国家社科基金思政课专项课题1项,实现了学校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历史性突破。2024年再次获得该专项立项。省级新型高校智库“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入选中国智库综合评价研究项目(2025)AMI智库。

以系统化力量整合推动各门课程与思政课同行。学校设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构建“中心统筹+马院支撑+课程参与”三维一体课程思政建设格局。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课程组一一对接,帮助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多种培训方式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多种导向促进其深入开展课程思政研究,形成“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6门课程获评吉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获评省级示范中心,3个案例获评吉林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典型。

以精准化骨干培养赋能思政育人实效提升。构建“选苗子—搭台子—压担子”三维一体培养体系,依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通过“学—赛—练”提升学生思政素养。选拔培养校级思政理论骨干60余人,组建学科竞赛团队10余支;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思政微电影比赛三等奖1项、“挑战杯”红色专项赛省级特等奖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1项、第八届吉林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1项,教师多次获得各级优秀指导教师奖,形成“师生共进、教学相长”的良性发展格局。

精准聚焦服务人参产业

学校紧扣产业发展缺口,深化人参产业领域布局,组建科研团队,夯实学科基础,优化专业布局,深化校企合作,以“双百双进”专项行动为载体,坚持有组织科研与校企协同创新模式,聚焦人参领域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

产教融合促提高。学校成立“人参现代产业学院”,与20余家人参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关系,聘任行业知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21人、双创导师13人,现有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1项、双师型教师21人,建有校企融合课程10门,为合作企业输送人参领域专门人才百余人。牵头成立吉林市医药健康产教联盟,开展人参类横向课题研究8项,金额292.8万元,为80余家人参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对接活动,解决企业技术需求21项。

科技创新结硕果。学校成立服务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聘请专家学者、企业名家等参与顶层设计,谋划重点任务,制定重要目标、建设重点项目,在推进人参良种培育及土壤改良、加强人参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加快人参产品多元化开发、培养人参产业专门人才、加强人参文化建设与宣传五大方面开展重点研究,打造人参文化展馆,研发人参保健品、化妆品和药品等成果14项。

建设平台夯基础。学校现有人参领域科技创新人才48人,人参领域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吉林省科技厅医药健康重点研发项目2项,获省科学技术奖1项,打造省级科研平台14个,重点开展以人参为代表的长白山道地药材活性研究。近3年,学校承担各类人参科研项目12项,金额370万元;签订校企合作项目7项,金额242.8万元;参与制定地方标准3项,为中药产业规范化生产及临床研究提供标准化支撑,助力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

凝心聚力赋能社区建设

学校系统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着力打造全方位、立体化、高品质社区育人新生态。

擘画思想新高地。注重政治领航,建立“四学”长效机制,强基固本,涵育理想信念;注重组织导航,打造“责任分工+功能分工+特色分工”模式,织密网络,深耕基层治理;注重使命护航,开展“明理”诵读、“增信”研学、“崇德”电教、“力行”实践活动,以“红色矩阵”培根铸魂;注重榜样助航,补足社区党建“盲区”,开展“结对共建”计划,以先进促后进,激发内生动力;注重教育续航,以“一栋楼、一段故事、一种精神”为脉络,讲好吉医故事。

锻造育人主力军。高位谋划,体系引领,涵养专业素养,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辅导员培训体系;横向联动,多方聚力,共促协同发展,培育名师工作室,打造“辅导员充电桩”等系列品牌活动,实现辅导员分类培养与能力提升;深度融合,制度保障,激活内生动力,持续优化评价体系,推进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实现分类评价与关心关爱有机统一。

打造思政新格局。构建“二二五一一”“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工作体系,设立党建领航站和文化传承工作站、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和生活服务中心,打造辅导员工作室“潜心坊”、心理咨询室“润心坊”、民族事务服务工作室“汇心坊”、大学生预备连工作室“淬心坊”和职业规划工作室“鸿心坊”,建有逐梦讲堂和易·德馨书屋。多措并举厚植思政底色,做到领导力量下沉一线、思政队伍入驻一线、专业力量围绕一线。培根铸魂激发青春活力,依托各类功能空间和特色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淬心铸魂、汇心融情、润心启智、潜心育人、鸿心致远,推动“吉医创意”转化落地。

服务保障全场域。构建“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全员协同配合”的建设工作格局,落实专款专用,高标准建成并投入使用功能空间,精心打造开放式学习共享空间,满足学生学习研讨需求。制定系列规章制度,构建常态化学生满意度测评与反馈机制,开通线上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多跑路、学生少跑腿”,致力于将学生社区打造成学生党建前沿阵地、“三全育人”实践园地、智慧服务创新基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

融合育人护航心灵成长

学校立足医学专业特色,以“心育”为引擎,为“五育”注入“心”动力,通过系统性顶层设计和特色化路径探索,有效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构建了“心育”引领的融合育人新格局。

涵育仁心仁术的医学品格。强化“德育铸魂+心育筑基”相结合,将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生命伦理教育、医德医风塑造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专业课程中嵌入压力管理、情绪调节等心理健康内容,积极开展“医者仁心”主题心理团辅,增强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打造“二级心理辅导站”谈心谈话品牌,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专业教师、优秀校友共同参与,及时化解学生困扰,筑牢医学生高尚职业精神心理根基。

激发求知探索的内在动力。强化“智育启慧+心育赋能”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入学风建设和学业指导,开设团体工作坊、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建立“学业--心理”双导师制,传授知识同时注重心理关怀与支持;心理咨询师深入课堂一线,开展针对性学业压力团体辅导和学习动力激发工作坊。

锻造身心和谐的健康体魄。强化“体育强身+心育调适”相结合,将体育活动作为心育重要载体,强调运动对情绪调节、意志品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塑造的作用,推广太极拳、八段锦、正念行走等“体心融合”特色项目,举办阳光心理趣味游园会、心灵步绘创意运动等,引导学生学会应对压力、管理情绪、增强自信。

塑造向善向美的阳光心灵。强化“美育润心+心育滋养”相结合,开设音乐治疗、绘说心语、舞动治疗等体验课程和工作坊,让学生通过非言语艺术形式表达情感、释放压力、探索自我。成立心语宣讲团、心剧团、“心世界”志愿团、心灵驿站等心理类艺术社团,鼓励学生用艺术创作表达内心世界。定期举办心理漫画主题艺术作品展等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氛围。

培育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强化“劳育塑行+心育锤炼”相结合,将志愿服务、专业实践、实习实训等劳动场景作为心育实践场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乡村、养老院、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医心相伴”健康科普与心理关爱志愿服务,引导学生体验助人之乐,增强社会责任感与自我价值感。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面对艰苦环境、解决复杂问题的耐心、细心、责任心和抗挫折能力,评选“劳动之星”“志愿先锋”等,强化正向激励。

本版撰稿:张丽红 孙新 高辉 史菲 冯桂梅 郭天笑 本报记者 李婷 丁美佳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