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黄大年茶思屋:

茶思永续 薪火相传

本报记者 张鹤

开栏语:

校馆,作为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既传递着人文关怀,也闪耀着科学精神。各具特色的校史馆、博物馆等场所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过去,更在于为青年提供审视当下、规划未来的思维和眼光。本报今起推出“校馆弦歌”专栏,深入挖掘和展示省内大学校园里的家国情怀、人文理念、科学精神。

吉林大学朝阳校区地质宫5楼的一扇红棕色木门后,咖啡香与茶香交织弥漫,几组沙发围成的交流区干净整洁。这里就是“黄大年茶思屋”,一间从闲置杂物间蜕变而来的“思想反应堆”,如今已成为承载爱国情怀与创新精神的坐标。

2009年冬,放弃英国优渥待遇的黄大年怀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誓言回到了母校吉林大学,夜以继日奋战在深部探测领域。他向学校申请了一间杂物间,并亲手改造成兼具高性能机房与交流空间的茶思屋,免费提供咖啡茶水,只为让师生们在这里“慢下来,想一想”。

“茶思是形式,解决问题才是目标。”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于平的话,道破了这间屋子的核心价值。茶思屋就像一个没有边界的“科技沙龙”,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的想法都值得被倾听,许多前沿科技的火花,也是在这里、在这种比较放松的氛围下碰撞产生的。

中国首台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地壳一号”横空出世,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万米钻探技术的国家;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工程样机研制突破关键技术,为开展大面积地震勘探提供技术支持;航空重力梯度仪原理样机研制成功,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样机研发完成,在深地探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自回国后,黄大年带领团队突破一个个技术难点,仅用几年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国家20多年走过的路,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抢救无效离世,但茶思屋的灯光从未熄灭,地质宫的原屋保留着当年模样。这里依旧是学术沙龙的举办地,师生们在此体会“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信念,让爱国情怀在交流中不断传承。

转眼8年过去。2025年9月8日,吉林大学中心校区鼎新图书馆7楼气氛热烈,学校5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及代表依次发言,交流教学科研心得——这间全新的“黄大年茶思屋”正式投入使用。

据介绍,新建的“黄大年茶思屋”建筑面积近300平方米,设置了精神传承区、自由交流区、深度研讨区、成果展示区、文化浸润区等区域,与书香氛围天然契合,为全校师生提供“敞开式”“浸润式”“服务式”的思想、学术交流空间。相较于地质宫“509室”的古朴厚重,这里以浅木色书架与模块化沙发构建出更开放的交流场域,既保留原屋中的经典元素,又新增更多的现代化设备。

近年来,吉林大学大力传承弘扬黄大年精神,积极推进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今年,学校更是将“黄大年茶思屋”建设列为年度工作要点。“推广茶思屋的意义,在于一杯茶或咖啡里,既有对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视,也有对奇思妙想碰撞的尊重。”图书馆馆长徐昊介绍,图书馆来得最多的就是学生,因此选址这里能够进一步延续黄老师建设茶思屋的理念。按照规划,学校后续还会在6个校区的8个图书馆都建设起“黄大年茶思屋”。它们如同散落的星火,终将形成照亮吉林高校学子的精神火炬。

从地质宫到鼎新楼的空间延伸,藏着精神传承的深层演进——

地质宫茶思屋承载的是“破封锁、攀高峰”的攻坚记忆,而鼎新楼茶思屋则更凸显“育新人、传薪火”的时代使命;地质宫茶思屋里的旧沙发见证突破,而鼎新楼茶思屋里的新设备则连接未来,但“祖国高于一切”的初心从未改变。

当下,“黄大年茶思屋”早已超越物理空间的定义,当鼎新图书馆内的茶香与地质宫的灯光遥相呼应,当线上平台的学术讨论与线下沙龙昼夜不息,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交流空间的拓展,更是一种精神的生长——那是黄大年“祖国高于一切”的赤子心,是跨学科创新的科学观,是代代相传的报国志!

暮色中的吉林大学,鼎新图书馆茶思屋的灯光渐次亮起,与地质宫的光亮在夜空下交相辉映。茶香、咖啡香弥漫,讨论声穿越走廊,你我仿佛依然能听见黄大年老师哼着《我爱你,中国》的旋律。这盏不灭的灯光,正照亮着更多报国者的前行之路。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