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广告

东北电力大学:

双轮驱动育英才

本报记者 李婷 丁美佳

东北电力大学。

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本科生暑期工程实践活动。

通过学术交流与独立研究提升研究生持续探索能力。

全国劳模校友进校园做“匠心炽热 电力报国”主题宣讲。

在国家“双碳”战略纵深推进、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关键期,能源电力作为战略支撑行业,对“政治素养高、技术根基实、工程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愈发迫切。扎根东北70余年、以“电力底色”立校的东北电力大学,紧扣时代需求创新育人模式,以电气工程学院为排头兵,以本科“精课实战”筑基、研究生“知新创新”赋能的双轮驱动,破解传统电力人才培养痛点,为我省乃至全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注入“东电动能”。

精课筑基: 筑牢电力人才“蓄水池”

“以前,觉得‘能源安全’是课本里的词,直到参与‘绿电校园’项目,才明白我们学的每一个公式,都连着家乡的供电稳定、国家的能源未来。”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郭瀚文的感悟,道出了学校“精课实战”的育人实效。

针对本科培养中思政教育“表—断—浮”、课程体系“静—滞—隔”、实践教学“碎—浅—虚”的问题,学院以“红电铸魂”为引领,构建“红电铸魂—精课筑基—工程赋能”培养链,让电力人才培养更“接地气”。

“红电铸魂”打破思政“贴标签”困局。学院梳理电力行业红色资源,建成《电力红色基因案例库》,将“丰满水电站建设史”“吉林风电发展实践”等本土元素融入核心课程,形成课程思政图谱;依托校史馆、丰满水电博物馆,结合“红电讲堂”打造“历史认知—价值认同—创新实践—战略引领”育人链。“通过还原丰满水电站建设场景,我感受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也坚定了留在吉林做电力人的想法。”参与活动的学生苏柯冰说。近三年,学院学生投身吉林新型电力系统一线的意愿显著提升。

“精课体系”紧跟技术变革节奏。重构“基础理论—交叉融合—前沿探索”三级课程,基础层嵌入电力企业真实案例,交叉层开设“电力+人工智能”“新能源+储能”等跨学科课程,前沿层每学期更新15%以上内容,将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搬进课堂”。目前,学院已建成6门次国家级课程,编写12部活页式校本教材,引入AI助教,构建“诊—学—测—评”智能体系,让教学跟上吉林电力“绿电转型”步伐。

“四阶实践”锤炼工程硬本领。打造“仿真→设计→创新→实战”实践链,实战层联合国网吉林供电公司等企业开展“真场景、真任务、真考核”训练。近五年,学院本科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78项,每学年近50人参与吉林新能源、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就业对口率连续三年超95%,吉林能源企业满意度达96%。

知新赋能:

培育行业领军“先锋队”

“在吉林电网储—输联合规划项目‘移动思政课堂’上,我看到自己参与研发的‘协调规划方法’落地应用,这种‘科研服务家乡’的成就感,比发表高水平论文更珍贵。”研究生樊泽焜的话,折射出学院研究生“知新创新”体系的育人导向。面对全球能源革命与吉林“建设国家级新能源基地”的需求,学院以“精神力、知新力、创新力”塑造为核心,打造“三力并提—双轨培养—国际拓展”体系,培育能扛“技术大旗”的领军人才。

“三维四阶”强化行业担当。学院升级“红电铸魂”模式,横向串联“红色基因—吉林电力使命—基层实践”,将精神力量转化为课程内容;纵向设计“认知—认同—践行—引领”阶梯,组织研究生赴新疆电网研究生工作站联培实践。同时,组建“三师协同”团队,将吉林新型电力系统项目转化为思政载体。近五年,学院研究生投身电力攻坚一线的比例提升42%,培养出36名省部级及以上劳动模范或技术能手等称号获得者。

“双轨培养”精准对接需求。学院坚持走学术型与专业型“双轨培养”路径,近五年发表新型电力系统相关SCI双一区论文265篇;专业型研究生采用“核心课程+企业”模式,研究课题多来自吉林电力工程课题。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新增30名企业导师,授课占比达30%,3门课程获评省级精品课程,实现“培养即能用”。

“国际拓展”打开全球视野。依托“111”引智基地与撒马尔罕国际科技大学合作创办“中国电力学院”。近五年来,学院选派36名教师、15名博士生赴海外交流,与15所国际院校联合培养,将吉林电力“绿电经验”推向国际。“我们依托科研平台将国家重点项目转化为课题,推动跨学科联合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级奖45项,这让我更有信心把家乡的新能源技术做成‘国际样板’。”研究生导师孙正龙说。

改革见效:

树立育人示范“新标杆”

经过五年实践,电气工程学院双轮育人模式成效显著,成为我省教育赋能产业的“新样板”。人才质量持续跃升,本科生近五年平均就业率超90%,85%进入能源央企;研究生就业对口率提升25%,85%进入央企与高校,并获授权国际专利5件、国内专利295件,创新能力获行业高度认可。

师资与学科实力同步提升。近五年,科研经费连续超1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电气工程学科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一流学科A类、助力学校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前2%,成为服务国家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人才摇篮”与“创新高地”。

成果辐射带动行业发展。学院与国网各省公司开设或筹建新疆、西藏等“订单班”,模式被多所高校借鉴;在乌兹别克斯坦建“中国电力学院”,首次实现中国电力高等教育在中亚落地,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

“未来,我们会继续锚定吉林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深化本研贯通,让更多‘懂技术、爱吉林、能担当’的电力人才扎根家乡,为吉林全面振兴注入更多‘绿电动能’。”学院院长王鹤教授表示。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