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特刊

传承八十载红色基因 谱写新时代党报华章

于迅来

吉林日报社社长 于迅来

80年来,《吉林日报》的初心与使命就是两句话、8个字:“听党指挥、服务人民”。

“听党指挥”是《吉林日报》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

80年前的10月10日,《吉林日报》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凯歌声中诞生。从创刊之初在战火中吹响号角,到建设时期记录吉林的奋斗历程,到改革开放中书写解放思想的时代篇章,《吉林日报》始终把党的旗帜举得最高,把党的声音传得最响。走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围绕全省中心工作,精心策划组织一轮又一轮、一浪高一浪的重大主题宣传,收到良好效果。听党指挥,就是紧跟省委步伐。去年下半年以来,省委从解决干部群众思想根源入手,抓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以文化人、以文惠民。《吉林日报》连续发动三轮战役性报道,用重铸一根铜柱燃起爱国情怀,用重开一条历史文化名街吸引八方来客,用新建一座近现代史展览馆打开外地人认识吉林的窗口……我们尝试用报道在各个领域讲清讲活讲好吉林故事,我们努力用文物史料梳理吉林文脉。不少读者来信来电反映:感觉吉林文化的春天来了!听党指挥,就是第一时间传递省委声音。《吉林日报》在一版显要位置开设“吉时平”专栏,推出言简意赅的千字文,解读省委方针政策,阐释省委部署要求。很多地方和部门的机关干部把“吉时平”文章做成剪报,当作理论学习资料。《谁砸吉林冰雪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今年游客“满意度”就是明年回头率》《表态不如表率 身教胜于言教》等一系列短小精干的“吉时平”文章,走进机关、校园,走进企事业单位,理论评论“定音鼓”“风向标”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听党指挥,还体现在严把导向关、保证新闻出版安全上。长时间以来,一代代吉报人夜以继日坚守岗位,当好新闻“守门员”。中宣部要求执行“三审三校”制,我们要求记者、编辑、部主任、校对科、夜班总值各负其责,最后加上AI智能审校,实际上做到了“七审七校”,确保成为省委最信得过、最靠得住的坚强舆论阵地。

“服务人民”是《吉林日报》一以贯之的根本立场

《吉林日报》的第一个名字叫《人民日报》。在《本报发刊启事》中就明确提出:“它将是人民公开说话的工具,是为大众服务的”。服务人民,先要发动群众。《吉林日报》在战争年代就开设了“市民信箱”。1946年在延吉办报时,第一次组建起的通讯员队伍只有30人,报社每月刊登《致投稿诸君》,开展通讯员培训,到1965年通讯员队伍发展到8000人。现在我们每年都举办通讯员大会,在全省各地开办通讯员培训班,通讯员队伍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刚刚过去的9月28日,G331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通车,一下子成为全国网红。《吉林日报》从去年底就持续开展“问道G331”大型文化采风活动,上周我们进行第10次采风。服务人民,就要“开门办报”。《吉林日报》早期的一个社址是吉林市重庆路79号,老一辈报人都记得,在报社最显眼的位置悬挂着四个大字“开门办报”。1948年4月,毛泽东主席在与《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中首次提出“开门办报”,吉林日报社很快把这四个字高悬门楣,报社辗转敦化、延吉、蛟河、吉林、长春多地,牌匾早已找不到了,但这四个字一直挂在吉报人的心上。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会议上提出,要大兴“开门办报”之风。我们把“开门办报”四个字刻在门前的石头上,更落实在实践中。群众工作部升级蝶变成“网上群众工作部”,彩练新闻客户端推出“为人民服务频道”,开设“彩练帮你办”专栏。在城市,我们开展“彩练进万家”活动,选择居民两万人以上的社区如宽城长山花园社区、二道东站十委社区等,建立《吉林日报》联络点,派记者定期值守,既接新闻报料,也帮百姓解忧,用暖心服务和贴心倾听,当市民的媒体“搭子”。在农村,我们组织“翠花走千村”,一群年轻记者化身“东北翠花”,走村进户,助力乡村振兴,现已走了765个村,举办43场公益助农活动,获评第四届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中宣部称之“站在村庄看中国的典范”。服务人民,还要为民代言,做好舆论监督。去年下半年,我们推出内参《吉报调查清样》,现已推出《清样》33期,其中29期得到黄强书记等省领导批示。燃气、消防等一些安全隐患得到整治消除,供暖、交通等一些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酒店闲置、项目烂尾等一些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受到重视并逐步改善。我们就是要把党报的网铺得更广些,把党报的根扎得更深些。《吉林日报》因为越来越有温度,也越来越受群众喜爱。

“深入基层”是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必由之路

《吉林日报》上连党心下接民意,既要装“天线”,又要接地气。靠什么做到?还是四个字:深入基层。这是吉林日报社最宝贵的传统。一代代老社长、老报人的言传身教,让一茬茬年轻记者懂得,只有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才能沉淀真情。中宣部组织中央媒体每年搞一个传统节目,叫“新春走基层”。2024年以来,《吉林日报》常态化开展“全年走基层·一线大调研”。我们制定方案,要求副总编辑下基层调研采访每年不少于10天、部门主任不少于1个月,对调研采访任务也做了量化要求。中直媒体抓春节,《吉林日报》春夏秋冬都抓,唱四季歌。为了反映深入基层成果,我们在《吉林日报》和彩练APP上专门开设“蹲点笔记”栏目,每年发稿近百篇,因为稿件带露珠、冒热气,很受读者欢迎。一方面,报人要走进基层,另一方面,报纸也要走进基层。媒体传播形式的变化,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挑战。我们有个小计划,叫《吉林日报》“五进行动”,即进社区、进商店、进车站、进机场、进景区。我们打算增加发行8750份报纸,有针对性扩大党报在公共场所覆盖面。前不久一位读者给我们写信说:“希望《吉林日报》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跟群众掏心窝子,走进老百姓的心坎子。”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总书记讲的“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的要求。

80年,是一个光辉的里程碑,更是一个崭新的出发点,请省委放心、请前辈们放心,我们新一代吉报人一定会握紧历史的接力棒,永葆“听党指挥”的红色基因,恪守“服务人民”的根本立场,走好“深入基层”的必由之路,让《吉林日报》这面旗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高飘扬!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