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特刊

以青春为墨 以奋斗为笔

王堡增

吉林日报社 政法部记者 王堡增

八十载光阴,对于一棵树,是年轮里沉淀的风霜与阳光;对于一片土地,是孕育万千生命的丰饶与厚重。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都是被吉林日报社这片沃土所滋养的一粒种子。

我们扎根于一片无比肥沃的土壤——这是一代代吉报人用忠诚与奋斗开垦出的精神家园。

2024年初,我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进入报社工作,经过3个月轮岗学习,我被选派到政法部担任时政新闻记者。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第一次去采访抗战老兵。尽管老战士年逾九旬,回忆起战争年代,依然一字一顿地说出“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那一刻的画面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那种顽强斗争的精神充满感染力。我也从最初的懵懂渐渐觉醒,记者见证的是历史变迁、记录的是时代风云、传承的是伟大精神,责任使命何其重大!

今年,我有幸加入报社全国两会报道组,这让我既兴奋又紧张。我认真做功课,反复学习历年采访报道,详细查阅我省每位代表委员的背景资料。白天跑来跑去采访,晚上写稿写到深夜。这次经历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成长没有捷径,记者前辈们面对大场面的从容淡定,一定来自日复一日的深厚积淀;他们面对大稿子的手到擒来,背后也一定是一字一句的反复思索。我终于明白,报道上署了我的名字,这不是荣誉勋章,而是责任印记,记者必须对自己负责、对时代负责、对历史负责。

我们更需以“无愧于土壤的好种子”自勉——在守正创新的时代雨露中破土而出、向阳生长。

舆论生态的深刻变革,让“酒香也怕巷子深”成为媒体发展的现实考题。有人说“报纸式微”,但我认为,“纸”只是载体的形态。载体可变,“为党立言、为民发声”的初心不会变,“记录时代、守望社会”的使命不会变。我尝试着在文字报道的同时,以第一人称视角拍摄制作短视频,生动展现吉林大地壮美风光与城乡新貌,用“网言网语”“吉言吉语”配音配文,这些报道得到观众读者的热情回应,还有网友在评论里表扬小编做得好。我也从实践中明白一个道理,只有用群众喜欢的方式讲故事,才能从传播中获得正反馈、形成正循环。这也是以后我工作要遵循的一个方向。

我们要努力成长为担当使命的栋梁之材——成为赓续吉报事业的接力者和传承者。

今年6月,报社派我担任驻省记者,肩上的担子一下沉了不少。每次参加省委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都收获满满。黄强书记讲话十分平实但金句频出,充满哲理。听的时候非常过瘾、特别解渴,可一坐到电脑前,我就犯了愁。怎样在有限的篇幅中,让读者和我一样有过瘾解渴的感觉,成了我每天必须琢磨的课题。

今年“十一”,松苑咖啡馆对外开放,为吉林再添一个热门打卡地。作为亲历者,感慨良多。黄强书记到关东军司令官官邸旧址调研,新闻公开报道了4次,但没有报道的更多。7月份我第一次跟随书记爬到屋顶察看木结构,狭小低矮的空间里,梁柱像蜘蛛网般纵横交错,间距仅容一人侧身穿行。书记弓着腰,贴着梁柱一步步往前挪。我把这段细节写到了新闻稿里,因为我明白了书记常说的“工作要具体抓、抓具体”。进入旧址内部,书记用手抚摸修缮后的砖墙,我也下意识地跟着触摸感受,真的感觉不是在摸“一块砖”,而是感受到老建筑有质感、能触碰的历史印记。如今,暖黄的灯光下,游人三三两两惬意休憩,这里成了服务大众的公共空间。我忽然领悟到“把历史建筑还给人民”的深意,懂得了“为什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有人说驻省记者在“聚光灯”下工作,风光得很。我要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亲身体验后才知道这份工作的任务有多重、节奏有多快、要求有多严。只有以极端负责、极端严谨、极端耐心、极端细致的工作态度,才能将标准从“万无一失”提高到“绝无一失”,确保报道准确无误。未来工作中,我将继续从东北抗联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铸就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用扎扎实实的工作当好省委决策部署的“播种机”、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